热议“协调”

11.03.2016  09:36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

  补上中西部人才短板

  “缺乏创新型人才,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短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补上中西部人才短板。”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认为。

  关爱和说,人才关键是靠自己培养。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高校教育资源配置较少,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在人才的成长、待遇等方面,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造成了大量优秀人才流出现象。关爱和建议,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应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将中西部地区基础好、实力强、有带头示范作用的高校纳入国家重点建设范畴。另外,中西部地区要把人才战略作为优先战略,优化发展环境,从而改变优质人才短缺现状。

  (人民日报记者  朱佩娴  寇江泽)

  三友集团董事长么志义代表

  实现京津冀产业有效对接

  “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各异,实现协同发展,产业有效对接是关键。”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么志义代表说,目前情况看,三地产业结构趋同,在汽车、电子、高科技研发等方面形成内部竞争,难以形成合理充分的产业链条,缺乏区域内强大的产业链,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么志义建议,三地应深化产业分工,构建基于各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中,可在资源深加工产业和农业上着重发力。河北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应主动与北京实现相关产业的对接。对于京津而言,大规模发展农业、养殖业不现实,河北可借助京津的农业、养殖业技术研发优势,形成粮食蔬菜供应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分工。

  (人民日报记者 史自强)

  贵州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代表

  因贫施策拔“穷根

  “精准扶贫怎么才能‘精准’,关键是要因贫施策、因户施策,靶向瞄准,路子对了才能拔掉‘穷根’。”贵州省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代表说。

  周建琨认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有关,如果发展方式与资源禀赋不匹配,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尤其是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旅游产业、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 肖伟光 黄 娴) 

  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林印孙代表

  提升农业竞争力

  “推进农业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林印孙代表说,当前农业面临新挑战,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越来越严重,部分农产品库存居高不下,这些反映出农业竞争力不强。

  林印孙认为,提升农业竞争力,要促进农业产业融合,提高价值链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打造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产更多优质、安全、绿色的产品,跳出低端竞争的怪圈。此外,还需要强化政策支持,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重点支持龙头农企走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发展道路。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人民日报记者 王 浩)

  武警北京市总队原司令员魏哲代表

  创新“三农”投入机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是当前最需补齐的短板。”武警北京市总队原司令员魏哲代表说,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可否认,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些地方重建轻管;农村公共服务仍然滞后,重硬件轻软件。补农村短板,需要投入和机制一起发力。

  魏哲说,要创新“三农”投入机制,在财政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的同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的事情自己参与、自己管理。另外,应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这样既能转移剩余劳动力,又能让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流向农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人民日报记者 贺 勇 王昊男)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