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应常态化机制化

05.03.2015  18:44


  当前,广大文艺工作者广泛深入基层,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为艺术家服务群众、采风创作的新常态。在深入田间地头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接地气、广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如何在制度和资金层面对优秀作品给予扶持?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当前文艺创作的环境良好,但一些文艺工作者感到创作底气不足,对现实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把握不准,以致难以创作出影响广泛的精品佳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创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生活的情况。不接地气,文艺作品自然难以得到群众认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乐队首席刘云志认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一句口号,不应简单地到地方演出一场,或拍部电视宣传片、作一次新闻报道就浅尝辄止,文艺工作者应尽可能多地在基层体验感悟、充实提高,汇聚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

文艺创作如何彰显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履行的文化责任。而一些文艺作品创作方向迷失了,很多作品流于形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认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当下转变思想观念、扭转创作风气,特别是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的最好实践方针。

我在创作山水画时常问自己:怎样体现人民?怎样使作品为人民所喜欢、贴近人民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认为,参与创作完成丝绸之路题材作品的艺术家,曾赴丝绸之路的陆路、水路进行采风考察。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感悟到只有扎根人民才有艺术创新,在生活中触动才能在心灵上感动,有感动才能激动,有激动才能焕发创作热情,化作对人民情感体现的行动。

文化生存土壤很重要,电视传媒与大众核心价值观传播导向应该明确。目前,片面追求电视收视率,吸引观众眼球,导致娱乐节目成为‘主流艺术’。”刘云志说,当很多人已经持非“娱乐”不纳的观点,在他们身边奏响世界经典交响乐能被接受吗?歌剧、舞剧、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如何走进基层,用何种方式引导观众审美与欣赏,应引起广泛关注。刘云志建议,地方文化行政机构应对高雅艺术进行广泛普及并制定普及计划,让高雅艺术自己生根,受到人们有意识的关注,这样走基层时艺术与观众的互动性才会提高,艺术家深入生活才更有意义。

有代表、委员提出,政府主管部门要在艺术采风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和办法,不能下发文件后才去补课、补短板。席强了解到,全国很多民间音乐、传统戏曲等面临如何传承保护和生存发展的问题。在基层,一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团体得到的扶持很少,很多文艺院团深入生活进行艺术采风,单纯依靠自身有限的创收资金投入,制约了深入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实际上,我们现在需要政府的支持,如拿出专项资金,对积极参与艺术创作、社区文化建设的民间团体,政府也要多扶持。”席强说。

卢禹舜建议,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同时有监督、有验收、有效果,甚至纳入体制、机制的管理范畴。出文艺精品就要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在经费、方式和选点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晖表示,目前,湖南省财政每年拨款1500万元扶持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也需要财政进一步的保障。

            (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程  竹    焦  雯    边思玮    王立元)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