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革命老区的富民增收“果”

23.10.2018  11:03

 


      “山西现有集中连片的沙棘资源450万亩,其中野生沙棘370万亩,人工沙棘80万亩。沙棘资源总量占到全国的21%,是全国野生沙棘面积最大的省份。”在9月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上,山西省林业厅厅长任建中透露这样一组数字。
      “山西沙棘资源分布区也是山区老区、生态脆弱区和脱贫攻坚重点区,近年来山西把发展沙棘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省已改造野生沙棘35万亩,新造45万亩,贫困群众已经通过参与劳务、采摘果实获得收益4.8亿元,带动12万贫困群众增收。”任建中说。
      小灌木成为大产业
      山西太行、吕梁山区及晋西北风沙区,高寒冷凉,温差较大,是沙棘的天然分布地和集中分布区。山西把沙棘产业作为生态扶贫的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沙棘工业原料林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并实施“小灌木大产业”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建成300万亩沙棘工业原料林基地,依靠沙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目前,山西已经培育发展沙棘企业80多家,年产值达到10亿元,其中吕梁野山坡产值已突破2亿元,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沙棘饮料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医药、功能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开发的各类沙棘产品达30多个,产品遍及全国各地,远销日本、韩国等地,获得了国际国内市场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山西有效组织推广“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的办法,岚县王狮乡2万亩沙棘基地,其中新栽植沙棘1万亩,改造原有沙棘1万亩。基地采用林业资产收益模式。农户把退耕还林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进行集中流转,由村集体折股量化,以股权形式统一入股造林企业。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
      大科技提供大支撑
      山西坚持把科技融入沙棘产业发展全过程,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一是搭建科研平台。国家林业局批准依托省林科院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沙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联合全国11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科技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科技创新项目,不断加大育种、栽培、加工的科研力度。
      二是强化科技攻关。先后有7项沙棘成果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沙棘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及“沙棘鲜果渣油质及原花青素超临界CO2连续萃取工艺研究”两项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沙棘全果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得国家专利技术,通过“958项目”引进“超临界CO2萃取沙棘油生产中试技术”,优化沙棘油、原花青素、黄酮提取工艺。制订播种育苗技术和扦插育苗技术规程,坚持资源圃、采穗圃和繁殖圃同步建设,引进新品种15个,收集优树180多个,繁育苗木2300多万株,建立品种引进园、改造示范园、人工种植示范园1500亩。
      三是注重科技推广。建立省市县乡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成立了2600多人的林业技术服务团队,采取包村蹲点的办法,常年在基层一线,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技术能手,使沙棘林丰产技术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大规模建设大基地
      山西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路子,大力建设沙棘工业原料林,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全力改造现有野生沙棘经济林。在野生沙棘资源集中分布区域,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不同类型沙棘林改造及经营技术规范,对集中连片、密集生长的沙棘林进行带状疏伐,对地形破碎、团状分布的沙棘林进行择伐疏伐,对沙棘林中空地,选用优良沙棘新品种或者就地移植沙棘雌株,对老化退化、树势衰弱的沙棘林进行平茬复壮。2017年在岢岚县开展改造试点,经过改造的沙棘,林下高普遍下降、结果枝条增长、结果密度加大,当年增产50%,预计3—5年后亩产量可达200—300公斤。在岢岚县召开全省沙棘改造现场推进会,确定19个沙棘改造重点县,启动第一批35万亩改造工程,推广改造技术,加大改造力度。
      退耕还林栽植沙棘经济林。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在适宜的区域鼓励群众优先营造沙棘林,广泛使用品种苗,合理控制雌雄比例,建立一批科学化栽植、标准化发展的示范园区,在起步阶段夯实丰产达效的基础。复合种植增效益。在野生沙棘开采带和新建沙棘林的作业带之间,套种知母、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让群众近期有劳务收入,中期有管护收入,长远有资产收益,实现持续增收。
(来源:10月10日 科技日报 记者:王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