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为海绵城市“固土存水”

10.05.2016  17:33

      济南市水利部门承担了4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水利工程已成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支“主力军”,无论是水库扩容,还是水土保持,都在为这块“海绵”固土、存水。
     

      “大水缸”扩容900万立方米 存住8个大明湖水量
      据记者了解,卧虎山水库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已完工,卧虎山水库扩容900万立方米,相当于8个大明湖的水量,环库路工程路基压实工作和排水涵管铺设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工程扫尾阶段。
      2012年下半年,由于双山顶建筑垃圾倾倒产生重压,卧虎山水库供水渠道出现受损情况。当时,卧虎山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发现出水压力小、水质变得浑浊,经查,管道损坏位置位于供水所上游400米处,该处渠道出现渠底拱起、塌方等情况,并立即停止向南郊水厂供水。记者近日采访时获悉,在2015年12月25日实现锦绣川水库与兴隆水库连通的基础上,今年3月底,卧虎山水库供水线路段所有管线铺设和隧洞、渠道维修加固全面完成。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卧虎山水库供水线路改造工程将原先的南康泵站拆除,在原址重建一个泵站,同时修复受损的输水管道,恢复卧虎山水库往南郊水厂供水。新泵站的抽水能力将达到15万立方米每天,其中10万立方米经预处理厂供应到南郊水厂。另外5万立方米则通过输水管线送至锦绣川水库,向分水岭水厂供水。
  

      “稳固”120平方公里水土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015年,济南市重点实施了历城、市中、章丘、长清、平阴山丘区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120平方公里。
      济南市相继实施了南部山区捎近、芦南、刘家等11条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2116万元。治理后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流域综合防治水平和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5%以上,流域泥沙比治理前减少70%以上。
      随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展开,济南市适时提出了“三集中”的治理理念,即集中财力、集中力量、集中成片,打造亮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从而一举打造以清洁型小流域为核心的现代水保模式,全面推进传统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转变和发展。
      通过对项目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济南市建立综合防治和立体开发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流域综合防治水平和水源涵养能力,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发展提供典型示范。
  

      水土保持监督力度大 有效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前方有水利工程为海绵城市“固土存水”,后方有高效的水利行政审批为海绵城市建设提速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济南市水利部门本着既方便建设单位、便捷高效,又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要求的原则,对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分类,分为方案登记表、方案报告表、方案报告书三类,并狠抓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严格贯彻落实水保法律法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稳步提高。
      2015年,济南市共审批方案193项,其中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36项,报告表57项,监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201个,检查300次,征收水保补偿费1706万元。有效控制了生产建设过程中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目前水行政审批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市水利局连续五年被评为济南市行政审批工作优秀单位,并在全市行风评议中获得大众好口碑殊荣。
      下一步,济南市将立足“南部山区绿色发展”任务,根据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实施方案,以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重点,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制定具有泉城特色的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传统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转变和发展,结合济西小清河湿地建设,积极打造小清河湿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目前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初步显现,下一步按示范园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争取申报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记者 刘文)

来源:黄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