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信息》编发省残联信息《我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基本现状、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04.11.2016  01:33

  2016年8月24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主办的《山西信息》(〔2016〕第204期)编发省残联信息——《我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基本现状、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基本现状、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李亚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总体生活水平与全省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我省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全省共有各类残疾人21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4%,涉及186.8万个家庭的646万家庭人口。一户多残的家庭22.1万户,涉及76.3万家庭人口。根据2015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统计,我省残疾人贫困人口约34万,在册(入账)11万多人。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加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业创业能力不足,收入微薄而不稳定,因而无疑是贫困人口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最大,而且极易返贫。
   二、残疾人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部分残疾人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无就业技能,失去了获得就业的机会。我省被调查就业年龄段(16—59周岁)的残疾人共有482496人,其中:已就业187612人,占比38.88%;未就业294884人,占比61.12%。全省未就业的294884名残疾人中,农业户口为221753人,非农业户口为73131人。农业户口中:丧失劳动能力121983人,占比55.01%;无就业技能37912人,占比17.10%。非农业户口中:丧失劳动能力28452人,占比38.91%;无就业技能11026人,占比15.08%。由此可以看出,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就业技能是残疾人失去就业机会和获取就业报酬的主要原因。
  (二)多数未就业的残疾人几乎完全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我省未就业的294884名残疾人中,依靠退休金(养老金)为10786人,占比3.66%;财产性收入为1181人,占比0.40%;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为73880人,占比25.05%;家庭成员供养为156827人,占比53.18%;其他生活来源为52210人,占比17.71%。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比超过半数。
  (三)残疾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受教育机会少。我省15周岁及以上残疾人为730334人,其中:识字为571001人,占比78.18%;不识字为159333人,占比21.82%。从其受教育程度看:上过小学为246324人,占比33.73%;初中258838人,占比35.44%;高中为61897人,占比8.48%。全省在校(在园)的残疾学生为18393人,适龄(6—14周岁)未入学残疾儿童为5609人。
  (四)残疾人家庭年人均收入普遍较低。我省被调查残疾人中,农业户口为596956人,其中:低于省级贫困标准133947人,占比22.44%;低于国家贫困标准304893人,占比51.07%。非农业户口为149833人,其中,低于低保标准51201人,占比34.17%;低于低收入标准或低保边缘标准为23000人,占比15.35%。根据2013年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显示,2013年度,全国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41.1元,是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7%。目前,全国已持有残疾人证的3000多万残疾人,其中80%以上生活在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贫困面较大。
  (五)残疾人医疗保健支出相对较高。2013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789.4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6倍;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032.8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7倍。
  (六)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对不足。我省被调查的残疾人为751161人。一年来,农业户口中获得救助及福利补贴为695734人,非农业户口中获得救助及福利补贴为162444人。全省有托养服务需求的151757人,享受托养服务的占比8.76%,未享受托养服务的占比91.24%。一年来获得康复服务的101117人,占比13.31%;未获得康复服务的658367人,占比86.69%。进行过无障碍改造的13827人,占比l.85%;未进行过无障碍改造的732962人,占比98.15%。
  综上所述,残疾人的贫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和环境的因素。由于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特别是融入式全纳教育理念及教育环境尚未形成,致使残疾人普遍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程度低;社会能够提供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于多数残疾人都存在大量的障碍,残疾人出行、与人交流都不方便,工作起来就更难了,因此许多残疾人评价自己丧失了劳动能力;而面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欠缺,许多残疾人原本可以通过辅助器具,通过医疗、康复训练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而目前不得不依赖于家庭。因此导致残疾人及其家庭收入明显低于社会其他成员。二是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残疾人普遍需要治疗、康复训练,需要辅助器具等,不少残疾人还需要有人护理、照顾,正因为残疾人及其家庭需要这些特殊的、必不可少的支出,致使许多残疾人原本就不丰的收入更是入不敷出了。
   三、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基本思路
  (一)落实我省实施意见,切实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坚持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相结合,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全面小康,重点在全面。既包括覆盖的人群要全面,不能只眷顾少数人而丢掉多数人;也包括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不能有明显弱项更不能有突出短板。全面小康,重心在基层。城市的基层在社区,县乡的基层在农村,特别是居住着70%以上残疾人的农村地区。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坚持残疾人工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广聚力、深聚焦,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逐级落实责任,逐地分解任务。各市县要结合实际制定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具体实施方案。各级残联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和重点任务分工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二)积极展开脱贫攻坚,加紧落实残疾人托底保障政策。全面小康的短板是脱贫,解决残疾人小康的重点更在脱贫。残疾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是解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康复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生活无障碍。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不让残疾人掉队的基本底线和主要标志。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必须充分借助和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真正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精准识别,精准管理,通过精准帮扶最终实现残疾人精准脱贫。一是对于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残疾人贫困户,要及时与当地扶贫部门对接后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二是对于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要按规定剔除;三是对于已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但没有完善残疾人信息的要及时完善信息录入工作;四是对于已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但未办理残疾人证的要抓紧办理;五是对于有质疑的贫困残疾人户,要配合扶贫部门抓紧核对,对符合条件的补办残疾人证并将其纳入残疾人口基础数据库;六是对个别地方出现指标有限,残疾人纳入确有困难的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政策支持;七是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回头看中,要做到逐人核对,应纳尽纳,避免将符合条件的排除在外;八是既要考虑贫困村的贫困残疾人,又要考虑贫困村之外的贫困残疾人。
  (三)全面落实“两项补贴”,统筹各项残疾人保障措施。我省自201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简称残疾人“两项补贴”)以来,对一级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每人每年发放480元护理补贴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分别由省财政负担50%,市、县(市、区)财政负担50%。2014—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8100万元,惠及16.9万名一级重度残疾人。2016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提标扩面,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预计全省将有40多万残疾人受益。在落实好中央对困难残疾人的具体保障措施,真正兜住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的底线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要逐步提标扩面,提高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同时,要增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底保障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托养、医疗和安全住房,加快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让这些政策实实在在改善残疾人贫困状况,增强贫困残疾人的获得感和脱贫信心。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保障力度,减少残疾人家庭康复托养刚性支出,加大农村特殊教育提升和贫困残疾人家庭教育救助力度,消除贫困代际传递。
  (四)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力推进“一店三基地”建设。要千方百计促进有就业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就业增收,确保稳定脱贫。各地要根据地方财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扩大盲人按摩示范店和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扶贫基地、实训基地(即“一店三基地”)的辐射带动范围。我省级“一店三基地”创建工作分三年(2015年—2017年)进行。省级残疾人实训基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创建100个以上;省级盲人按摩示范店创建300个以上。各市县在申报省级“一店三基地”的同时,根据各自实际,积极加快市县级“一店三基地”建设。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一店三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创建实效。各市、县要积极谋划部署,加快推进“一店三基地”创建进度。
  (五)统筹推进康复救助,扩大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范围。一是继续对5万名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以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为重点,落实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救助等重点康复项目。各市、县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增加救助人数,确保圆满完成救助任务。以康复救助项目促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建立,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同时,要力争更多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康复服务覆盖范围,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二是加强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工作。加强省、市两级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带动县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的提高;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工作,对300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和500名康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选拔市、县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家和省级机构进修学习。三是加强残疾预防工作。实施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减少残疾发生。抓好全国“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大政府对残疾筛查工作经费投入,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机制。

来源:省残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