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杨:旋转的哲学

23.12.2014  16:00

      随着最后一板下旋球被队友扣飞,她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擦擦汗,收起球拍,走向记者,脚步轻灵快捷,表情恬淡安谧。这个平凡的女孩,名叫“武杨”。提起她的名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个成语—耀武扬威。是的,近年来那个纵横乒坛、耀武扬威的山西历史上第一位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就是她。

      对武杨的专访谋划已久。见面前查阅网上资料,发现山西籍的乒乓球女子世界冠军有“两个”,一个是武扬,一个是武杨。见到武杨,首先从她的名字聊起。

      “我是木易杨,不是张扬的扬。我爸姓武,妈妈姓杨,两人的姓氏合一块儿就是我的名字了。我的名字听起来张扬,但是我的性格并不张扬,这次别给我弄错啊—我叫武杨。”习惯于博览群书的武杨以一种充满哲学思辨式的智慧解释着自己的名字。

从矿区走出的冠军

      武杨出生在盛产优质无烟煤的山西阳泉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与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一样,父母让年幼的武杨走进业余体育训练机构,并不期冀乒乓球能为武杨的人生奠定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或精神支柱;相反,他们的想法单纯而现实,那就是希望武杨通过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少生点病。仅此而已。事实上,童年的武杨体质确实不好,小孩常见的伤风感冒如影随形地陪伴着进入体校前的她。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一千个球迷眼中只有一个武杨。简单的武杨不需要过度解读,与所有的优秀运动员一样,武杨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勤奋,勤奋之外,当然还有一点天赋,还有一点机遇。如果你想在武杨身上探究中国运动员的个性化成才之路,无疑是徒劳的。但是,如果你对生发武杨的这片沃土感兴趣,愿意将武杨的个人成就放在山西乒乓球运动、山西体育事业的宏观背景下去解构,你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武杨最早是在阳煤集团体校接触乒乓球的。其时,只有5岁。1998年,阳泉市体育运动学校教练李福保前去阳煤体校挑人。起初,这个瘦弱的娃娃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但在其后的教学赛中,一招一式颇见真章的武杨硬是在30分钟内 “搞定”了李福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武杨在与一名年龄比她大得多的队员的比试中,第二局以1320落后,已明显是一场败局,扭转乾坤几无可能。然而,年仅6岁的武杨却神色平静,看不出怯场,也看不出颓唐,连连反攻之下,对手方寸渐失,几个回合下来,比分扳至20平。”多年后,李福保对当年情形记忆犹新。武杨小小年纪,如此沉稳,给李福保留下深刻印象。

      阳泉体校的时光快乐而短暂,艰辛而难忘。2000年7月,头顶全国少儿乒乓球大赛的桂冠,带着童稚和懵懂,8岁的武杨登上了开往太原的火车—她来省体校了。

体育布局也是一种哲学

      随着岁月流转,当名动五洲的庄则栋、周兰荪、管建华的荣光已成昔日云烟时,山西的乒乓球运动乃至球类项目开始隐匿于繁华喧嚣的国内球馆赛地。

      时光可以尘封山西乒乓球运动久远的辉煌,但对薪尽火传的渴求却一直萦绕于山西体育的决策者心中。

      2007年。苏亚君,一位爱球懂球且打得一手好球的行政官员,履新山西省体育局局长时日未久,就敏锐地意识到球类项目的重建乃至腾飞之于山西体育的特殊意义。

      坐思起行,且行且思。这位集球迷、准专业球员和体育行政官员于一身的省体育局局长,在山西球类运动的发展历程中于行政层面的引领与助推作用相当明显。事实上,身兼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的他对乒乓球的关注与热忱也是体育圈内众所周知的事情。

      球类运动项目改革的核心在于机制创新,在于体制变革。2008年伊始,省体育局首先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入手,成立了山西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中心成立后,在行政框架下,解决了球类项目多头管理的问题,利于体制内外形成合力。经过几年深耕,随着以武杨为代表的乒坛新势力的崛起,山西乒乓新星呈井喷式爆发,李晓丹、杨飞飞、靳亚楠等先后跻身于国内乒坛第一方阵,成为足以在世界乒坛堪胜大任的选手。

      突破,首先出现在职业乒坛。2013年大同雁北宾馆乒乓球俱乐部和山西大土河乒乓球俱乐部并列获得中国女子乒超联赛第三名。之后,随着第十二届全运会山西女子乒乓球队勇夺团体亚军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山西乒乓球运动终于在这个号称“乒乓帝国”的国度里占据了一席之地。2013年的武杨,还以主力身份参赛并夺取了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冠军,在荣膺国乒第104位世界冠军的同时,也成为山西历史上首个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

      同年9月23日,武杨再次摘得女乒世界杯单打亚军。年末,被 《山西日报》年终特刊评为“2013年十大新闻人物”。

      此时的武杨已然成为山西乒乓球运动的符号化人物。长久蛰伏的山西乒乓球运动终于触摸到了春天的气息。

      回望当年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山西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沈广晋不胜感慨:“好苗子、好土壤一样都不能少!武杨生逢其时!”是的,当时谁也想不到,就这么一个2.7克的只相当于半张A4复印纸重量的运动项目里最轻、事实上又是国人心目中最重的球体,不仅成就了武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山西体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童趣与艰辛

  记得有位作家这样叙说乒乓球运动:双脚踏在这个世界最大的球体上,挥拍击打这个世界最小的球体……这应该是乒乓球运动最精致的哲学表述。乒乓球属于个人竞技,不像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可以由众多球员彼此声援,个体的心理压力也可由群体分解,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球台前,就如同在万众瞩目中被推上了祭坛,一切表演必须独自完成。

      采用削球打法的武杨,球风既不华丽,亦不锐利,但并不乏美感。看她打球,你会莫名想起另一项古老的运动—太极,当她每每削出一记记气象万千的旋转球时,乒乓运动的玄妙与悬念都会在瞬间被演绎得深邃而华美。个性深沉、坚毅,富于韧性而又不失灵动的武杨与削球打法的某种契合似乎是天意使然。

      长久以来,在众多乒乓人眼里,在以“速度”与“落点”为制胜圭臬的球台前,削球打法似乎是一种背离乒乓球发展方向的“落后打法”。但不要忘记,狄更斯说过,利器完不成的工作,钝器常能派上用场。

      “在哲学的意义上,没有绝对的先进也没有绝对的落后。”习惯于在沉默中追寻梦想的武杨早已将自己的打法带入哲学的境界:“旋转是削球的精义。我能做的只是努力寻找球体通过旋转衍生出来的变化,然后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击球质量,针对场上情势和对手特点作出最佳选择”。身为武杨的对手,如果三板过后没有奏效,威势会大为削减,当然与咄咄逼人的气势一同削减的还有志在必取的自信。

      沉静的武杨,手持“钝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坚守着对胜利的执着。在“过渡”与“周旋”间,让情势发生逆转,以变幻莫测的旋转去瓦解对手排山倒海般的攻击狂潮。出道以来,在“钝器”与“利器”的对决中,武杨在为自己一次次赢得胜利的同时,也为削球打法展示着生机。当对方的球疾速来袭,她会用强烈的旋转来回应,对手只有在球拍触球的一瞬间才会感受到这个在旁观者看似毫无威胁的回球加持了武杨怎样的心智与力量,所有的玄机,所有精妙的设计只有在球、拍拥吻的瞬间才能呈现。

      当然,甘蔗没有两头甜,任何打法都有其局限性。对于武杨这样屡屡面对顶级对手的球员来说,尽管削球技术已臻化境,尽管削出的球旋转速度已达惊人的125转/秒,但这种以速度兑换旋转的打法注定是所有削球手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削出机会的当下,如果能以更多的选项终结对峙绝杀对手,无疑将大大丰富其技战术体系,显著增强对对手的心理威慑。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原有体系下融入更具侵略性的打法,并非新添一招两式。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很多东西早已成形固化,换挡升级谈何容易。

      2012年底,带着怀疑、躁动、落寞、焦虑,武杨走进了国家队。在高手云集的国家队,在一个新的竞争平台,在丰富技法的实践中,那个曾经被自己随心所欲驾驭了十多年的“白色精灵”,居然在一度时间频频挑战主人对失败的容忍。性格内向的武杨开始又一次在沉思中寻求技术和人生的双重突破。

      “这一次她又赢了。”省队教练卜帮民提起武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她连续顶重板的能力更加突出了。在进攻上,又练就了正手位拉高吊弧圈的杀手锏,落点刁钻、命中率较高……而且提升空间还很大。

      成功蜕变的背后肯定是无以用文字来叙写的艰辛。但她似乎只愿意用充满童真的故事来概括这段日子。相信这个小时候为弄清冰激凌到底有多少种味道而一口气买下19种冰激凌,不惜用一上午时间一一品尝的小姑娘,在钻研乒乓技法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绝不止“肚子疼了两天半”。一段艰辛,一段童趣,都能在她闪亮的眸子里读出。

      里约的晴空有多高,武杨的梦想就有多远。展望里约奥运,她一如既往地平静。在奉行丛林法则的国内乒坛,稍有懈怠即可功败垂成,怀揣梦想的武杨依然在路上……

(山西日报特约记者 赵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