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风景线 民间彩门楼

27.02.2018  07:00

  市民在小区门前的彩门楼下合影拍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清徐彩门楼均采用钢筋焊接成形,喷绘人物、花鸟作为装饰,并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成为集民间古建筑技艺、美术、彩绘及手工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

  “狮子龙灯跑旱船,彩楼当街撑面面”,这是一句老辈人口中的古老民谚。

  每逢春节,各式造型别致的彩门楼迎新纳福,喜送吉祥。尤其是在清徐,彩门楼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街头风景线,扎根于人们的正月记忆中。

  彩门楼起源于唐代,最早是由柏叶门楼演变而来,有柏叶门楼和彩门楼两种。逢年过节,古人在附近边山采回柏叶绑在竹杆或木棍上,插在自家房顶的最高处,象征着来年“百业兴旺、百邪祛除”。到宋代,彩门楼发展为用几根门杆搭在自家门前,上边绑上柏叶枝,两边写上喜庆吉祥对联,年年造型不同,极具观赏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用新的材料来反映他们的审美倾向,慢慢发展成柏叶门楼、柏叶彩门楼、扭彩彩门楼、彩绘彩门楼和喷绘彩门楼五种,其中又属扭彩彩门楼最具代表性。扭彩是将五色绸布裁成3至4寸宽、2丈多长的布条,将扭彩部位的椽子用红棉布缠住,以达到不让木椽露出本色的目的,然后用五色彩绸扭制出各样图案彩子。常扭的彩子有“结鱼网”、“编席子”、“空心疙瘩”、“尖对尖”、“编九针儿”、“打灯笼景”、“拉瓦棱”等图案样式。各部位的彩子扭好后,再用淡红色、淡绿色、淡黄色绸布衬底,这样会将编制的图案衬得美观靓丽。

  彩门楼集民间古建筑技艺、美术、彩绘、手工技术于一体,大小一般会根据门口的宽度、长度来决定,最高可达17米。搭建这样一个大型彩门楼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架子工”、“布工”、“看工”缺一不可,如果需要装灯的话,那么还需要电工。目前,清徐彩门楼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作为装点节日气氛的民间艺术品,不同的彩门楼反映着不同的时代,但是“柏叶象征着百业兴旺”是其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