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山寨120横行 正规急救人员半数挨过打

19.06.2014  14:26

    说起“120”,人们脑海中会响起熟悉的鸣笛声,闪现出救护车在大街小巷飞驰的场景。“120”急救,承载着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关系着患者的安危。我市“120”多年来在抢救了无数生命的同时,目前自身生存也面临着一些困扰:救护人员缺,急救车难快、站点有盲区……市政协近日举行的今年首次协商座谈会,主题就是“会诊”“120”,为畅通生命通道建言献策。连日来,记者就此也作了调查采访,探寻关于“120”的“医治处方”。

     1 “三高一低” 急救岗位难留人

    急救医生短缺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市“120”。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温江杨以“120”中心站为例介绍,该站应配备15名急救医生,但目前属“120”编制的急救医生仅有5名,短缺的10名急救医生只能是一直由市中心医院各科室的医生轮岗来解决。

    有政协委员介绍,急救医生紧缺问题在我市长期存在,目前我市15个“120”急救站基本都是与协作医院合作,由协作医院医生到“120”轮岗来弥补急救医生的不足。

    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康益炯直言,目前急救行业存在着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的“三高一低”状况,即使如此,急救人员有时还会挨骂被打。他举例说,“120”中心站36名一线急救人员,有一半在出诊过程中挨过打。另外,随着急救出诊量的逐年增高,正常三班倒之余,节假日更是警情高发时间段,加班是常态。此外,与临床医生相比,急救医生收入、职业发展前景都有着较大差距。“这些原因致使很多人不愿意当急救医生。”康益炯表示。

    而今年年初,市卫生局、市人社局面向社会公开为市“120”急救中心招聘急救医生,但到报名截止日,仅有的几个招聘岗位却无人问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急救医生“紧缺”的现状。

    对此,市政协委员张永明呼吁,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急救人员收入待遇和福利保障,为年轻急救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适当加大系统内外的轮岗交流力度。市人民医院院长魏正琍建议,尽快为“120”急救中心增加正式编制,提高急救人员待遇,稳定急救队伍。太钢总医院院长南培宏则表示,应由政府牵头与医学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急救人员,充实急救队伍。

    另外,对于高年资的急救人员,市“120”急救中心主任唐新宇表示,他们大多是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和护士,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当其在体力上无法达到工作要求时,可退出急救一线,转岗负责急救电话咨询工作,或到社区卫生机构担任全科医生。

     2 路况问题 急救车速受影响

    近年来,因交通拥堵,“120”急救车无法急速通行,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致死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几年前,市‘120’急救中心根据有关要求曾承诺,急救电话打进来后,1分钟调度,3分钟出车。交通允许的情况下,3公里至5公里路程内,车辆15分钟内到达现场。”温江杨说,“实际情况是,只能保证1分钟调度,3分钟出车,至于多长时间能到达现场,真不敢说,因为客观的道路状况直接影响着‘120’急救车的行驶速度。

    根据调研,受道路交通影响,我市“120”急救车的平均车速很不理想。早8时到晚8时之间,在市区行驶的急救车,平均时速在40公里左右。若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速更是不敢奢望。虽然“120”已经采取双向派诊、路段巡诊等多项措施,但还是无法满足百姓日趋增长的急救需求。

    如何破解“120”急救车通畅行驶的困局,有政协委员建议,应建立交通路况实时显示系统,或让交警路况信息与“120”调度中心互通,以便“120”驾驶员提前获知路况讯息,及时选择畅通的道路通行。另外,对于不避让“120”急救车的车辆可借鉴外地做法予以重罚。

    “应将省城医疗机构全部纳入省城急救站点规划布点中,建成市急救中心总站、县区级医疗急救分站、乡镇医疗急救点和由相关医院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市政协委员张永明表示,这样才能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统一管理、运转规范、快速可及、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急救网络,从而提高“120”急救时效。

    唐新宇表示,未来三年,我市“120”急救中心将逐步与省城各大医院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专家在医院内对“120”急救现场的指导,这样,实施有效救治会更及时,救护质量也会更高。

     3 “李鬼”出没 医疗秩序遭干扰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每5万人应配备一辆急救车。我市若按420万常住人口计算,至少应配备84辆救护车。目前,我市所有站点的急救车一共只有40余辆,不到规定要求的一半。

    另外,随着城市的扩容发展,我市出现了“120”急救网络难以覆盖的许多盲区和空白,而无力救援,或者救援到达时间过长,影响到患者的抢救。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些山寨“120”急救车,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山寨“120”急救车,车内救护设备非常简陋,经常转悠在我市各大医院周围,还不时向过往行人散发名片,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市“120”急救车管科科长王彩虹表示,对于心脏病、大出血等患者,发病后的10分钟是黄金抢救时间,山寨“120”急救车没有专业的抢救人员和设备,一旦出现问题,连起码的急救都做不了。不仅如此,如果在运送途中发生车祸或其他突发事件,患病乘客出现伤亡意外,受害者很难索赔,社会危害性极大。

    不少政协委员建议,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快购置急救车量,缓解急救车供需矛盾。

    农工民主党太原市委建议,应加大对山寨“120”的打击力度,尽快制定关于急救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让“120”急救有法可依,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

     4 电梯“肚小” 今后审批严把关

    据了解,目前,“120“急救中心日均出诊200多趟次,急救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市区,而且90%以上都是住楼房,包括老式楼房和新建高层,基本上都没有能容得下担架的“大肚”电梯。

    “抢救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可是因高层住宅的电梯大多不符合要求,‘救命担架’进不去,急救人员只能把病人从高层一层一层抬下来,费时费劲,极有可能错过了最佳急救时间,耽误了抢救。”“120”中心站站长闫平介绍,去年年底,家住建设路某小区高层的一位老人突发心梗,因楼内电梯空间狭窄,担架进不去,急救人员只好走步梯将老人从10层楼抬下,大大耽误了抢救时间。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住宅设计规范》中有要求:12层及以上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据了解,我市现有5800多栋高层建筑,“120”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发现,我市住宅小区的电梯几乎都无法容纳担架进入,因此使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的事例已发生过多次。

    “畅通的电梯是突发急症时,与时间赛跑的‘生命通道’。”采访中,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表示,不能再忽视高层住宅电梯存在的隐忧,应按要求强制规范我市高层住宅配置担架电梯。

    对此,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这一问题的存在有历史等多种原因,在今后的审批和审查中将重视这一问题,严格把关,尽最大努力保障“生命救援”的及时。

    另外,我市“120”急救还面临担架工短缺、基层急救设备配置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多位政协委员认为,应制定我市地方性的《院前急救管理条例》,做好院前急救事业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将院前急救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新增急救站点,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加强医疗急救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建立“120”急救与社区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切实整合各种资源,使急救工作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副市长王爱琴表示,“120”急救事关民生,下一步政府将进一步改进工作,让“120”生命通道更畅通、更好地服务龙城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