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林业脱贫攻坚重点推进六项工作

27.07.2016  04:36

            夯实造林脱贫成效。一是要明确造林脱贫途径。根据“十三五”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全省每年要完成营造林4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40万亩,封山育林60万亩,在贫困地区每年安排营造林200万亩,集中推进生态质量最为脆弱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通道沿线两侧荒山绿化等四大区域造林绿化。省政府对贫困县荒山造林每亩投资800元,真金白银地投入,实实在在地扶持,组建造林脱贫攻坚合作社,对贫困人口占到60%以上的合作社,采取议标的方式,优先承包造林绿化工程,让贫困群众获取劳务收入。二是要选好合作社领办创办人员。让贫困群众参加造林脱贫攻坚专业合作社,是贫困群众获取造林劳务收入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实施生态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由于造林绿化具有季节性、需要分期拨付资金、存在失败风险等行业特点,对申报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的技术力量、资金垫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施工业绩需要提出更高要求,选好合作社领办、创办带头人就显得十分关键。近年来,全省培养发展了2000多家造林公司和专业队伍,成为造林绿化的主力军。他们在造林绿化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完善,积淀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力量、成熟的管理队伍、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专业化的机械设备。造林脱贫攻坚合作社要优先让这些造林公司、专业队的法人或负责人领办创办,充分发挥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装备等力量和优势,确保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工程质量不降低;确保实现无论财政投资进度快慢,都能高质高效完成造林任务;确保无论工程盈亏,都能够保证贫困群众的工资收入。三是要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脱贫攻坚造林工程要严格按照现有的工程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各地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工程管理机制和组织实施办法,要不折不扣地全面应用到脱贫攻坚造林工程中,确保实施程序一步不少,重点环节严格把关,质量标准要求更高,切实将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真正建设成为造福百姓的“精品工程”。
            拓宽管护脱贫路径。一是要明确路径。目前能够为贫困群众提供的管护岗位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国家公益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等管护岗位;二是向国家林业局争取的1万个护林员岗位;三是省政府通过融集金融资金,对贫困县现有的1784万亩一般公益林,管护标准由现在的每亩3元提高到8元;对59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每年新增的造林地每亩每年补助10元进行项目化管护,以此扩大森林资源管护面积,新增管护岗位。各地要按照贫困县现有管护项目、森林资源现状和每年的新造林面积,将60%的管护岗位安排给贫困人员,逐村落实能够参与管护的人口数量,将管护任务、地块与人员一一对应起来,确保任务落地,责任到人。二是要重点强化新造林地管护。新造林管护是当前林业生态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实现林业提质增效至关重要、亟待解决的难题,要通过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取得突破。各地一定要有效利用现有林地资源管护资金,重点加强新造林管护,切实发挥好管护人员的作用,一个地块一个地块地把管护范围、管护责任、管护人员落实到位,一条一条地把我们制定的各项奖惩制度向管护人员讲明白,死看硬守、全天巡护,坚决杜绝管护区域再出现牛羊危害和人为毁坏的情况,真正把来之不易的资源管起来,尽快让荒山绿起来。
          提升干果富民水平。一是要全面扩大建设规模。今年,全省投资1亿元用于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每亩投资200元,对50万亩4-20年低质低效干果经济林,实施整形修剪、高接换种、科学施肥、有害生物防治等综合管理,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实现达产达效。从明年开始每年安排150万亩,其中贫困县安排100万亩,非贫困县安排50万亩,连续管理3年,真正将干果经济林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林。二是要开展入户摸底调查。当前,各县区要抓好干果经济林调查摸底工作,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优先扶持对象,以村为单位逐户摸底调查,统一汇总,核实确认,实现贫困户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全覆盖。三是要组织专业队实施。各县林业局要以现有技术服务队、乡土专家、技术能手为依托,组建多种形式的县、乡两级专业技术服务队,承包实施项目建设,使经济林稳产高产,在广大贫困山区培养一大批经济林管理能手和土专家,做到乡乡都有干果经济林管理站、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一是调结构。在树种林种结构调整上,凡是新实施的造林工程,不论退耕还林,还是荒山造林,只要自然条件允许,优先发展经济林。这要作为一个基本方向,通过连续几年的推进,努力把全省林业的种植结构调整过来,让广大群众从中受益,为做强林业产业奠定基础。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注重一二三产业的互补效益,着力提升传统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双季槐、皂角、连翘等乡土特色经济林产业,探索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服务等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林药、林菌、林果等林农复合种植业,实现各类产业全面推进,各种资源高度融合,形成规模效益,拓宽增收渠道,让每一片林地资源都成为群众蓄积财富的绿色银行。二是活机制。引导群众发展林业产业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对广大贫困山区来讲,机制创新的出发点在于资源盘活,着力点在于企业融入,落脚点在于利益撬动。通过企业主导,不仅能够盘活荒山资源,解决群众无力经营问题,而且能够整合生产要素,解决分散经营的难题,是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有效途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这种机制,我们概括总结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所谓“政府引导”,就是各级政府要在林地流转、配套政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提供更为利好的政策;企业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在树种品种选择、发展规模确定、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具有主导地位;农民参与,就是贫困群众以林权、林地经营权、经济林所有权、林业生产资料以及各级扶持资金入股,增加资产性收益,通过参加劳动获取劳务收入;市场运作,就是企业与农户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要有保底收益,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互补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焕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林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热情。三是抓龙头。龙头企业投资能力较强、对市场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力量。要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走“企业带农民、企业带林业”的路子,精心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努力引导各类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在拉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上,为林业产业发展铺路搭桥。今年,潞安集团采取民企合作的模式,在全省开展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试点。我厅计划今年扶持发展20万亩油用牡丹,全部安排在58个贫困县,各地要抓紧组织搞好项目对接,统筹安排苗木、队伍,确保在秋季全面完成。
          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市级要编制本市的总体规划,县级要编制实施方案,总体规划要牵头抓总,实施方案要项目落地,真正使规划方案成为生态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市级规划的总体内容、建设重点和编制体例要与省级总体规划相衔接,但在具体工程任务量上要按照“总量平衡、尊重实际”的原则,瞄准当地荒山“灭荒”与群众“脱贫”两大目标,不受省级具体指标限制,立足本地资源基础数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