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太阳永不落——杨建光和他的毛泽东纪念品展馆

31.07.2014  02:04

  杨建光出生于1949年,生于革命干部家庭的他,童年是幸福的。然而,12岁那年,父亲去世了。身为红色后代的他被国家抚养成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杨建光感慨万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1966年,17岁的少年杨建光,在天安门前见到了毛主席,那瞬间,令他终生难忘,也是那一次,他获得了一枚毛主席纪念章。这枚像章伴随着他走过近半个世纪,成为他心中永恒的情结。从此,他开始收藏毛主席纪念品,一发不可收拾。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行驶在108国道上,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工业园区寇村段东侧,一幢红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红墙、红地、红旗,一尊白色的毛主席塑像极目远眺,这里就是山西榆次毛泽东纪念品展馆。

杨建光自建的毛泽东纪念品展馆

  这里收藏了毛泽东像章3万多枚,毛泽东塑像150多尊,毛泽东画像、照片等80多种、2300多件,毛泽东语录、书画、书信手迹等2000多册,再加上各类丝织品、布艺、票证、模具、木刻、报纸等,藏品共计五万余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在全国同类私人收藏中,首屈一指。漫步于纪念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用像章拼成“韶山”、“南湖”、“井冈山”、“遵义”、“延安”、“天安门”图案标志,描绘毛泽东一生各个重要时期;用毛泽东语录拼出毛主席纪念堂图案,令人赞不绝口。  展馆的主人就是杨建光,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精神矍铄,棱角分明的脸上总带着慈祥的微笑。他从1966年开始收藏有关毛主席的一切纪念品。期间,他利用开会、学习、出差、旅游等各种机会,跑了全国38个省市的古玩市场,走了本地的乡村、学校、工厂、机关等500多个单位,走访2万多人次。他多年老友何厚锡告诉记者,一次朋友们在饭桌上说起有人用布缝了一尊毛主席像,非常精致,而且这家人就在他们吃饭的这条街上,“老杨放下碗就跑了出去,等大家吃完饭,他抱着那尊毛主席像回来了,半个月的工资没了他不在乎,高兴了好几天。”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走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经千辛万苦。”为了这个纪念馆,杨建光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收藏的不易大家有目共睹,整理的不易却鲜为人知。  纪念馆光毛主席像章就有3万多枚,按照材质、省市、部队番号、制作时间等不同特征分门别类地摆了整整一面长墙。他的爱人霍秀玲告诉记者,“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带回许多像章,刚开始是在邮册里放,后来用硬纸盒一层层装,再后来换成木头箱子,一人高的箱子,家里摆了好几垒,床底下、柜子里到处都是这些木头盒子,整理这些像章就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谁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不眠夜,多少个休息日,老两口整理好了5万件藏品。  许多字画、丝织品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自然老化、破损,为了让这些藏品可以更好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他自学了字画修复。内行都知道,字画的修复非常复杂, 全部工序均需很高的工艺技巧、文物和美学等知识,还需要足够的耐心,为了毛主席,他把自己练成了半个专家。 

   许多石膏塑像请回老杨家的时候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其中最严重的一尊甚至半个脸都没有了。老杨拿到这尊塑像时,心痛不已,先是在破损的地方打好框架,然后一点点上料,“修补这个最忌讳雕满了,要沿着塑像原来的线条,再参考其他的塑像,一点点填补,最后再粉刷一层涂料,就不怕水了。”在修补的过程中,他也慢慢成了一个雕塑家,纪念馆正门前面的毛主席半身像就是他的手笔。

杨建光的手笔

   待到山花烂漫时,“”在丛中笑

  杨建光最关心的不是这5万件藏品,而是希望毛泽东的精神能够弘扬和发展,在他看来毛泽东思想是无价之宝。当地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文物旅游局为纪念馆挂牌,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纪念馆还被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校挂牌命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被太原杏花岭区东仓巷社区挂牌命名为“老干部活动点”……纪念馆,服务了太多的人。

  “中北大学把这里当做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孩子们像当年红军拉练一样,步行过来,打着红旗唱着歌,来这里开展团日活动,完了义务给纪念馆打扫卫生,再走回去。”每次学生们来老杨都会给他们讲毛主席的故事,讲毛泽东的精神。一位学生在留言本上写到:“参观了纪念馆,让我对毛主席的认识从书本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感谢杨爷爷,以后经常来。

  开馆7年来,观众的留言薄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沓,其中不乏对他的赞美之词,每当记者提及,他总是摆摆手,“这些没啥,不用多说了”。

杨建光给游客讲述展品背后毛泽东的故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为了收藏毛主席纪念品和建展馆,他历经艰辛,花尽积蓄,卖掉住房,还向儿女们借了不少钱,两位退休干部的晚年生活竟过得十分拮据。其实,在展馆里陈列的展品,哪个不是精品?其中不乏孤本,价值连城,当有人提出收购某件毛主席塑像时,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虽然出价不菲,但这个展馆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他的心血,不能用金钱衡量。

每一件藏品都是他的宝贝,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故事

  因为免费参观,没有收入,又无办馆经费,杨建光和老伴霍秀玲的退休工资既要维持日常开馆,又要还债(建馆时借了200多万元外债),实在无钱聘用工作人员,他们老两口只好另外打工补贴展览馆的开支,还要身兼数职,自己布展、写申请报告、展馆简介和解说词;亲自当接待员、解说员、摄影员、绿化员、保管员、保洁员、保安员、木工、电工、维修工、泥瓦匠。即使这样,他还是表示要继续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再苦再难也要把展馆办好、办下去。

  “毛主席号召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见过老杨的人都知道,他嘴边经常挂着毛主席的语录,“毛主席一家6位烈士,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崇拜。”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为了筹建展馆,杨建光把本该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过得艰辛而拮据,但为了弘扬毛泽东的精神,他至今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