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扶贫开启农民“智”富门

13.02.2015  10:23

        “没想到俺这‘泥腿子’还能上大学,当一名农民知识分子”。俺一定要用学到的知识带领广大群众在农村闯出一翻新天地。“左权县羊角乡羊角村的农民吴爱国自豪地说。他和村里另外的22位农民正式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扶贫重在扶智。针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技能、外出务工技能较低等现状,我省根据不同地区现有的教育条件和经济基础,制定相应的帮扶对策,改变贫困地区教育面貌,成为了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基础性和开创性的举措。
  

        扶贫扶智结合提升农民素质
  

        这23名农民大学生中,有村“两委”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种养大户等,全部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其中年龄最大的已45岁。他们上学所需的注册、教材、资料、考试、学费等近5000元费用均由中央、省、市电大内部筹措。
  羊角村是左权县最偏远、贫困的一个乡。该乡农民能够在全县率先“上大学”,是晋中学院在这里定点扶贫结出的硕果。“开设远程教育培训班,就是要提高羊角农民的素质,在全乡形成崇尚科学、运用科技的良好风气,加快羊角农业现代化步伐。”晋中学院远程教育学院院长、驻羊角扶贫工作队队长安景礼说。
  为了让“农民大学生”真正学有所成,承担培养任务的晋中电大左权工作站为学员们设置了林业技术专业,开设果树栽培、森林培育、农村政策法规等20门课程。教学采取网上自学为主、教师不定期辅导为辅的方式。学员修完全部课程后,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证书。
  山西电大副校长张耀斌说:“农民大学生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产物,本次远程教育班的举办,对农民朋友来说,实现了全部免费不掏钱,学业在乡不离家,学习生产两不误;对于现代远程教育向下延伸也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用知识和技能斩断“穷根”
  

        寒窗苦读,左权县寒王乡鹿鸣村张星美如愿以偿拿到了太原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全家欣喜之余却为数千元的学费犯了难。父亲张风伟,多年前在煤矿打工时受伤,失去劳动能力,家里五口人的生活全靠母亲种五六亩地维持。
  “教育扶贫一次性资助5000元,对于我的学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张星美激动地说。
  为了让教育扶贫“点亮”更多贫困学子的未来,去年,我省面向全省58个贫困县,共安排扶贫教育资金5452万元,扶持贫困学子1.9821万名。特别是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5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考入二本B类以上的大学生,做到了应助尽助全覆盖。
  同时,我省还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如振东集团今年拿出526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062名,连续20多年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7700名;泰化集团从2006年开始设立“张子玉助学基金”,9年累计出资233万元,共资助252名考取大学的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表示,过去单纯的送钱、送物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唯有解决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用知识和技能斩断“穷根”,才能彻底甩掉一代传一代的贫困帽子。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去年夏天,临汾吉县吉昌镇兰村遭遇了多次极端天气。“防雹网真是帮上大忙了”。村民兰新民说。
  吉县吉昌镇兰村为省金融办包村点,苹果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2013年以来,金融办党员领导干部分批次奔赴吉县兰村深入到田间地头、产业车间、农户家里走访调研,针对吉县兰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乡村干部共同研究,建立责权利结合的模式,扩大果园防雹网建设覆盖面,开展防雹网建设推广工作。此外,农民通过学习金融知识,运用金融工具防灾减灾,购买商业保险,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增产增收。
  从2010年11月起,我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到农村最困难的、群众意见最多的、工作推不开的地方,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去年,我省又新出台《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制度》,对包村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目标任务,如领导干部包扶村一包5年不变,每5年调整一次,包扶村属贫困村的,5年内要确保所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截至目前,全省6010名包村干部帮助贫困村已引进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2.7亿元,新上项目20000多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6%以上,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增幅6.8个百分点。
  同时,我省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专业人才“智力”资源,把大学生村干部作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
  在长治市,活跃着一群大学生村官创业带头人,他们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脱贫致富,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秀才村官”。
  尹三巧是潞城市史回乡黄漳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她上任后不久,带领6个村38户村民建起108架双孢菇大棚,以及一个占地200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壶关县百尺镇的大学生“村官”赵宇鹏联合这个镇其他大学生村官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区和大诚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沁源县北石渠村大学生“村官”莫俊慧自费学习,潜心研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后积极引资,争取把专利转化成产品造福乡亲……
  包扶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工商企业频频伸出关爱之手……资金、人力和技术的大融合,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新动力。初步统计,2014年以来社会各界通过支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产业开发项目、捐资助学等多种方式,捐助资金13.1亿元。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