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花馍”春节走俏

31.01.2019  07:31

 

  2019年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一大早,晋源区小站小区的王大姐就来到郝庆玲的“生产车间”,拿预订的花馍,准备回家祭“车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阳花馍”是晋源区群众饭桌上和祭祀物品中不可缺少的,春节期间更是十分紧俏。

  今年50多岁的郝庆玲是晋源区人,从事“晋阳花馍”制作已经20多个年头。作为晋源群众当地的传统文化,“晋阳花馍”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传承,并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郝庆玲的“生产车间”,其实就是晋源区赵家山村里的一间民房。

  据介绍,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除了传统民俗要送“灶王爷”外,晋源区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家家户户要用花馍祭“车神”,希望新的一年全家出入平安。因此,过了腊八之后,王大姐就预订了一条“面鱼”,一只“面羊”,还有其余的祭祀贡品等。按照之前的预订单,王大姐一大早就赶来取货。“羊代表平平安安,鱼代表年年有余等,我们晋源人的生活离不开‘晋阳花馍’。”此时,郝庆玲的“生产车间”排满了人,都是等着拿预订好的花馍。

  “在晋源区的群众生活中,一直保留着很多传统民俗,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花馍与晋源的人生礼俗息息相关,不仅逢年过节要吃不同寓意的花馍,各种重要的活动更是离不开花馍。例如,孩子一出生,家人就要蒸馍庆祝,孩子的一生也开始与馍结缘,当孩子过满月、一岁生日、十二岁生日时,都要吃花馍,蒸花馍就预示着孩子健健康康,长大结婚了要蒸龙凤花馍,老人过生日要蒸寿桃花馍。”郝庆玲进一步介绍说,从学做花馍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了。一开始做花馍就是喜欢,后来就一直做,谁家办事儿,都给人家去帮忙做花馍,结果越做越喜欢,这门手艺也就放不下了。

  在与记者讲述着自己和花馍之间的故事时,郝庆玲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块面团快速捏出了一条鱼的形状,“这是‘年年有余’,蒸完之后这个馍就像活鱼一样,过年做,又好看又好吃,图个吉利”。进入腊八以后,郝庆玲更忙了,为了完成邻里乡亲的订单,她每天早上5时就起床准备了,发面、和面、蒸馍……25公斤的一袋面粉,一天要用三四袋。

  “捏花馍,迎新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这恐怕是“晋阳花馍”最大的特色。谈到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郝庆玲说,自己做的每一个花馍,带给别人的快乐就是她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本报记者郜蓉通讯员杨润德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