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他们的事业在田野上

29.12.2015  14:37

张晋飞驾驶着自己心爱的“铁牛”。 焦宇 摄  

    近年来,晋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田保姆”农机手功不可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有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手,推动晋城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快速转变——

    “子承父业”干起农机合作社

    从小四轮到联合收割机,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农机合作社。十多年时间里,高平市河西镇仙井村农民秦建永,经历了晋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巨大变迁。

    今年32岁的秦建勇,已经是一个有着18年农机化作业经验的“老机手”。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农机手,开了半辈子拖拉机。受父亲影响,秦建勇初中毕业后,“子承父业”也成了一名拖拉机手。他回忆说:“1998年的时候,我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小四轮拖拉机,农忙的时候犁犁地,农闲的时候跑跑运输,拉拉砖,一年下来能挣个七八千块钱。”

    尝到甜头的秦建勇,在2001年又花了1万多块钱,购买了“福田”小卡农用车,当时他家已有三台农用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机专业户”。2005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对购置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知道这个好消息后,秦建勇再次走在了众人的前面,筹资5万余元买了一台“田拖”720大型拖拉机,并享受到国家农机具补贴8000元。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需求,2009年秦建勇联合村里的5名农机户,成立了建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专业、统一收费、统一结算。秦建勇不仅农机开得好,还很有经营头脑。这些年来,他不断摸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精心研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参加各种农机技术培训班,在与农业机械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成熟起来。他的农机合作社也不断发展壮大,现拥有大型拖拉机8台,大型收获机12台,配套机具40多台,总资产达150余万元的,并承担了临近10多个乡镇农田作业任务,每年的耕、种、收完成作业面积3万余亩,毛收入120多万元,成为高平市首屈一指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

    钻研技术让“铁牛”服软

    全国农机手大赛排名第23位!晋城市阳城县白桑乡的农机手张晋飞在“2015五征·中国农机手大赛”上取得了骄人战绩,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二年参加该项目大赛。

    张晋飞是一名85后,今年他刚刚30周岁。也许是年轻,文质彬彬的张晋飞,一身户外运动打扮,真让人无法将他和农机手联系到一起。他告诉记者:“中国农机手大赛是国内前所未有的农机行业顶尖赛事,汇集了当代中国农机手精英,可谓是国内农机手的一次盛会,农机操作水平如何?在大赛上和来自全国的精英机手一比较,心里就清楚了。”

    今年的中国农机手大赛,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上万人参赛,四场省际联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只有300名精英农机手前往北京农展馆参加决赛。决赛有多难?考验农机驾驶技术的关卡一共有挂接农机具、倒车入库、农机垂钓和百米淘汰赛四个。张晋飞在农机垂钓关卡被淘汰,这个关卡要求机手在驾驶农机行驶过程中,用农机最前段尖头上安置的碗口大的装置,触碰到赛道上埋设好的手掌大的“鱼”。在触碰过程中,机手根本没法直接观察,只能凭借对距离的把握和农机的熟悉来操作。他遗憾地说:“最后我拉下了一条‘鱼’,惨被淘汰。”

    谈起他开农机的经历,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学开农机,心里也有些情绪,嫌农活累、机械脏,后来发现机械化种田不仅快速方便,还能省工节本,所带来的利润空间还不错,这才开始死心塌地干起了农机手。

    说话间,张晋飞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无数的数字,他说:“这是我随身带的记录本,上面记下了各项农事的节气和时间,作物的长势情况,还有各种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原来,张晋飞还是一名农机维修人员,经常为附近的农户维修农机具。

    张晋飞认为,农机是标准化设备,但各地的农田土壤情况不一样,要真正使农机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应该不断地在使用农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良,只有把机械“驯服”得更适应当地的农田环境,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他风趣地说:“我要想办法让‘铁牛’服软!”

    田野上大有作为

    秦建勇、张晋飞从事农机化生产走上了致富路,可谓是晋城市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晋城市农机手队伍中新人辈出,为该市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晋城市农机部门有目的、有计划的挖掘、培养和扶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晋城市不断出台支农、优农、惠农政策,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和农机现代化的发展,从宏观上推动农业整体向前发展,为农民减轻了劳动负担,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收入,使农机化发展突飞猛进。

    然而,一方面是农机化发展迅速,各类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机械化应用越来越广;另一方面,由于农机手队伍逐渐进入老龄化,年轻农机手资源匮乏,农机操作人员可能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农村青年想到城市发展,不甘心留在农村学开农用机械;二是工作时间不够持续,对于一般个体农机手来说,每年的“三夏”、“三秋”也就几十天,年轻人觉得剩下的闲暇时间还不如外出打工赚钱等。

    面对农机手“接班人”短缺的现象,晋城市农机部门在努力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新鲜血液”的输入和培养,经常组织有意向从事农机操作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进行技术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技术交流等活动,以最大的努力使年轻人喜爱农机、钻研农机、服务农机,吸引年轻人走上从事农机化生产的岗位。

    通过不断挖掘、培养和扶持,晋城市农机手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批80后机手,他们有的“子承父业”搞农机,有的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做起“田保姆”,上演了一幕幕年轻人驾机忙农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