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晋新时代:演奏时代新旋律 日新月异太原城

01.10.2019  08:16

  一座城市的70年,是一个时代的旋律。从屈指可数的单体建筑,到拔地而起的城市综合体;从狭窄坑洼的土路,到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每一处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桥梁,藏着的不只是回忆,还镌刻着太原数十年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承载着这座城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1城市越来越大

  如果把70年来太原不同时代的地图摆放在一起,便能直接感受到太原“长大”的过程。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当时太原市辖区面积只有399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只有27.1万人。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太原辖区土地面积一跃达到1413平方公里。也正是从那一年起,太原的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70年里,从399平方公里到6988平方公里,太原的“版图”至少扩大了17倍,城市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道路越走越宽

  一条路,一段历史。1949年,太原的城市道路总长只有63公里,道路面积35万平方米,人均铺装道路只有0.9平方米。1953年至1957年,我国步入“一五时期”,随之,太原市市政建设也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修通了迎泽大街,打通了五一路、柳巷南路、西羊市街,以及府东街、府西街等街道的丁字堵头和瓶颈卡口,新建、改建了并州路、建设路、胜利街、新建路、和平路等干道。2019年年初,太原的城市道路总长达到了2636.12公里,人均面积16.54平方米。城市路网基本上形成了外联高速环,内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干的棋盘式总体格局。

   3桥梁越建越美

  70年,太原的桥梁越建越多,而且也越建越美。1949年,太原只有5座桥梁,“家底”很少。1953年初,迎泽大桥开建。这是太原人自己设计、修建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悬臂式大桥。改革开放之后,桥梁建设进入高峰期,南内环桥、漪汾桥、柴村桥等跨河大桥相继建成。特别是1985年,尖草坪立交桥建成,填补了我市没有立交桥的空白。2016年,太原的城市桥梁达到249座。截至2019年初,太原的大小桥梁超过800座,仅汾河之上,就矗立了20余座造型迥异的跨河大桥。70年城建史上,桥的数量翻了百余倍。

   4地标越来越靓

  每座城市,都有其地标建筑。每一个地标都折射着城市的经济使命与形象,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记忆。

  解放初期,凌霄双塔堪称太原城的标志。1955年,迎泽宾馆开业;1957年,迎泽公园售票开放;1999年,高达166米的国贸大厦封顶……时代变迁,太原的经济迅速发展,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俨然成了那些年代的新地标。

  如今,太原图书馆、通达桥、太原美术馆、太原南站、汾河景区……地标不断更迭,代表着城市进阶的步伐,也成为太原的光阴“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