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晋祠大米历史已逾三千年

16.10.2015  08:15

被誉为 “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的晋祠大米本月下旬将开始收割了。晋祠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晋源区新闻宣传中心杨润德主任却告诉记者,他有新发现:“在春秋时期,也就是距今3300年前我们晋祠人就开始种大米了,这比其他地方记载的时间提前了1300年。

唐叔虞的“嘉禾”就是晋祠大米

10月13日,见生活晨报记者到来,杨润德即迫不及待地翻开资料说了起来,“在今年初,我们工作人员查阅资料时发现,《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唐叔虞向周成王献上嘉禾,还得到肯定。古人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特别的禾苗称为‘嘉禾’,也就是生长茁壮的禾苗。唐叔虞献嘉禾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晋国,我走访过多位太原史志学家,他们都认可这一说法。”这就是说,在3300年前,晋祠就开始种植大米了。

历史上,春秋时的“晋国”是由古“唐国”演化而来的。而现在,在太原晋源区古城营村就有殷商时唐国故址,杨润德自豪地说,“不仅有唐国故址,就连山西简称‘晋’也和水稻颇有渊源。”说文解字中,“”字上面是两穗水稻,下面为一个池塘,这也能说明三晋文化与晋水和种植大米相关。

从西汉至宋,晋祠大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宋嘉佑年间,稻田浇灌面积曾达万余亩。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描绘出晋祠稻田生产的盛大景象。

到清代,晋祠一带因“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清许荣的楹联)而久负盛名,晋祠大米又因“洁白纤长,味殊精美”弥足珍贵,朝廷将其列为贡米,如此数百年,一直延续到清末。

今天晋祠一带仍流传着一首民谣:“晋祠大米数三营,三营又数小站营。”“三营”指的是今天的小站营、五府营和东庄营,而其中小站营的大米尤为突出,所以当年进贡大米多出自小站营,不足部分才由五府营和东庄营加以补充。

上世纪50年代得到国务院嘉奖

相对小麦,大米更容易保存,不容易霉变,打仗行军一般都携带大米。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晋祠。日寇觉得晋祠大米吃到嘴里味美香甜,强令稻农为他们种植,而稻农是不允许吃的。北大寺村武大爷说,当年有一位村民因为太饿了,便偷偷藏了一些大米,“因为咱的大米做出饭来香气扑鼻。日本人闻着味儿就找到了他家,并刺死了他。

记者走访时发现,纸盒包装的晋祠大米,包装内都夹带一张“奖状”。原来,这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嘉奖令的复印件。当年,晋祠大米种植范围广,从南到北,有10万余亩。亩产量从解放初期的200多公斤猛增到600公斤。为此,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署嘉奖令,授予南大寺村“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有国家领导人来村里参观水稻。”南大寺村王老汉说起当年的情景仍十分激动,“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都来过。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太原人都喜欢吃我们晋源区晋祠镇南大寺、小站营等村种的晋祠大米。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我们的米好吃。太原市其它地方种大米的人推着自行车沿街叫卖,说是晋祠大米,但他们车轱辘子上粘的是黄土,而我们晋祠的土地是黑土,从这点就能一眼分辨出来。

工业用水增多泉水干涸

这种“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景致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萎缩,杨润德说,“1994年4月24日,晋水彻底断流,也就意味着晋祠大米断根了。

人们把晋祠难老泉水形象地比作晋祠大米生产的“温床”,水没了,晋祠大米品质自然无法保障。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束海刚、邢承玉等人做过分析,晋祠大米之所以有优良的品性,完全得益于其自然生长环境。晋水属于岩溶泉水,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并保持着17摄氏度的恒温,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晋祠大米的生长地表土为肥沃的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晋祠大米性微寒,呈弱碱性,也符合人体体液呈碱性的需要;此外,晋祠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充足的日照、适宜的季风,都为水稻开花、授粉、抽穗提供了条件,缺一不可。

泉水断流与工业生产关系密切。从1960年开始,晋祠泉水用于工业生产,加上流域内人口不断增长,用水紧张问题开始凸显。“1960年春,太原氮肥厂投产,当时厂子在明仙峪、兰居寺、难老泉3处凿了7眼深井,晋水流量大幅下降,到1972年前后,晋祠三泉(善利、鱼沼、圣母)中的善利、鱼沼干涸了。”曾在化肥厂工作的高级工程师赵明说。

泉水水量减少,粮食减产成必然。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难老泉水量骤减,晋祠稻农只能用地下井水和汾河灌渠水浇灌水稻。1994年,晋祠大米遭受到更沉重的打击。大量稻田改种其它作物,有的种小麦、玉米,有的种黄豆,还有的干脆荒着,曾经辉煌的晋祠大米濒临“绝迹”。

恢复晋祠文化刻不容缓

许多人都知道晋祠有三宝——鱼沼飞梁、献殿、圣母殿,实际上除此之外,晋祠还有四宝——“大米心心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它们是晋祠的名特产。

来晋源区,如果不吃当地的元宵、猪血灌肠、糍粑糕就不算来过晋源,因为这些饮食文化是晋源区独有的。”杨润德说,这些饮食文化与晋祠大米息息相关。

从2006年起,一群晋源人开始在农田试种晋祠大米,第一年便试种成功,年底请了国内专家来品鉴,专家纷纷肯定“接近历史上的原汁原味。”2009年6月10日,在晋祠无公害大米示范区建设研讨会上,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认为晋祠大米是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晋祠大米申报成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2008年1月底,新出台的“晋祠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正式实施。为保证晋祠大米的品质,该标准在传统种植方法的基础上,对种植晋祠大米的大气环境质量、土壤和水质、品种选择等栽培条件,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收割、晾晒、运输、贮藏、加工都进行了详细规定,目的就是立足晋源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实际,唤起当地农民群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保护晋祠大米的责任意识,规范晋祠大米生产种植的规范化操作与管理。到2010年,晋源区开始保护性复种大米,到今年已经恢复种植面积2000多亩。副区长牛东全告诉记者,现在有北大寺、南大寺、赤桥、东庄、王郭等5个村恢复了大米种植,这是保护当地独有的农耕文化,更是为了保护这种可以“摸得着、看得见、尝得香”的晋源文化。

恢复晋祠大米的品质得有适宜的水质,经过专家论证,随着生态治理力度的加大,晋泉复流相信可以实现,这就能保证晋祠大米的品质。杨润德说,现在网上有好多叫卖晋祠大米的商户,其实多数是假的,所以提供原产地保护也至关重要。牛东全坦言,为了晋祠大米,政府和民间做了很多工作,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每亩稻田区里会有补贴,但让大家苦恼的是晋祠大米依旧是只见曙光、不见天明,大面积恢复还得多方努力。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