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绘就城市美好

13.09.2022  07:51

我市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在建设红色博物馆上走在前列。宿晓健 摄

  岁月长河悠悠,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太原始终传承着古老晋阳的历史基因和文脉,保持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以深厚文化底蕴涵养城市气质,构筑精神家园。围绕文化传承,太原正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市文化旅游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持续提升,擦亮了“锦绣太原城”金字招牌。

  立足新阶段、坚持新理念,布局一群两圈三区、太晋一体化、太忻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我市文旅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文物活化利用,描绘锦绣太原

  依托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的高关注度,7月28日,“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在太原成立。石窟艺术展现锦绣太原的厚重底蕴,联盟的成立,表达了太原石窟保护研究传承的态度。

  聚焦“让文物活起来”,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坚持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相辉映,构建富有太原特色的文物创新生态体系。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现有各类馆藏文物18198件(套)、250703件。

  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成为当年全国文物界热点,也凸显了我市文物工作的成绩。保护第一、挖掘价值、有效利用,我市文物保护坚持“一立两走一夯实”。

  一立,即出台全国第二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竖起博物馆领域太原标杆,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8座。

  两走,一是以国家首批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为引领,带动太原文化率先走出国门;二是持续打造“红色、智慧、群众、经典”四个博物馆,推出各类陈展、研学、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文物走下高台、走近百姓,浸润滋养群众生活,坚定文化自信。

  一夯实,即通过引进、培育考古个人领队,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申领了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可以独立自主领衔考古发掘,考古基础实力得以夯实。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太原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我市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在建设红色博物馆上走在前列。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包括我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7处、可移动文物4件(套)。

  目前,全市已开发利用革命遗址、旧址,重要人物的故居、旧居等革命文物资源建成纪念馆、展览馆共11处,包括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娄烦县高君宇故居等9处革命文物单位,被打造成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

   优秀文化传承,奏响时代强音

  9月初,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公示,太原两个项目入选,其中,东湖醋园入选非遗旅游景区,刘家堡村入选非遗旅游村寨。非遗与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实现资源共享。

  太原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市非遗保护,一直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采用多渠道、多维度手段,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

  2006年起,我市建立了非遗四级保护名录,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5项、市级160项、县级43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5人、市级136人、县级286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我市大力创作文艺精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

  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重大事件,新创晋剧、红色话剧、舞蹈史诗、儿童剧、音乐剧、情景剧等剧目,包括晋剧《范进中举》《上马街》 《起凤街》《高君宇与石评梅》、晋剧电影《于成龙》、话剧《信仰之光》《晋文公》、儿童剧《疯狂的布鲁斯》、舞剧《雁丘词》等不同风格作品70余部,移植、改编、恢复作品30余部,新创、改编歌舞、杂技、曲艺、小戏小品90余部。

  多部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晋剧《于成龙》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晋剧《起凤街》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晋剧《傅山进京》荣获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晋剧《烂柯山下》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文旅融合发展,书写诗与远方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6月23日,太原市图书馆南站·国贸T6分馆,在太原南站向市民开放。近2万册各类书刊和200余个阅读座位,不仅为市民读者提供舒适、静谧的阅读空间,也为车站来往旅客提供了便捷、舒适的休闲学习场所。

  在离市民最近的地方,我市16座城市书房齐齐整整,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赓续着城市文化血脉。

  文化惠民,文化为民。近年来,我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市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10个、图书馆9个、美术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5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42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55个。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丁果仙大剧院改扩建有序推进,市民艺术中心建设项目立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扩容”,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在地铁站、汽车站等场所设置自助图书借还机8个。

  过去10年,我市文旅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旅融合成为文旅产业迅速壮大的基本思路,我市通过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优质文旅项目,引领全市文旅产业融合步伐。

  围绕国际知名文旅休闲目的地目标,我市全力推动大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晋祠公园、天龙山、太山、晋商博物院、晋阳湖公园、汾河景区、滨河自行车道、太原古县城等一批景区景点建成或完成提升改造。府城文道、钟楼街历史文化街区等新景区、文化街区,凸显城市文化韵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成功培育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文化标杆企业。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蓝天常在、城入画屏,“锦绣太原城”不仅包含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光大。太原文化活力澎湃,将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强大精神力量。

   太报时评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兴则城市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家如此,城市亦如此。一座城市繁荣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科技实力,更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坚持以深厚文化底蕴涵养城市气质,构筑精神家园。文化已逐渐成为提升市民素质的支撑,成为弘扬城市精神、彰显城市自信的重要力量,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

  以文铸魂,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带动作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太原发展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心聚力。

  以文强市,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将丰厚的历史文脉,转化为更强的文化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以文惠民,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创作力、文化服务力和文化品牌力,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差异化、多元化文化服务,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太原将以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奋力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朱红亮)

二〇二三年第五期“三晋大讲堂”举行
蓝佛安金湘军商黎光出席 项洁作专题报告   太原新闻网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率先转型发展
——锚定“两个基本实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太原篇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