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物锦绣生

04.06.2022  06:44

汾河晚渡 赵世凯 摄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听到汾河逐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汇报,总书记称赞,“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河系千年,山藏古今,城纳百工,文领三晋。”锦绣名城太原,是黄河中游、汾河中流的都邑要冲,有都府迭兴、府县并置的古城格局,有序列清晰、类型丰富的历史遗存,有多元融合、推陈出新的文化特质。

  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太原以深厚文化底蕴涵养城市气质,筑造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正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太原,跟随总书记的脚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山水晋阳,记得住乡愁

  “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的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

  古人择水而居,与河流相生相伴。新石器时代开始,汾河两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汾水多情,哺育晋阳,“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东西山巍峨,汾晋川逶迤。山水环抱的自然环境,使古称晋阳的太原天然适合做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建立晋阳城,太原开启城市史。

  晋阳文化,造就了太原人豪放粗犷、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晋阳古城遗址及周围文化遗存,构建了太原的历史发展脉络,佐证了晋阳文化丰富的价值内涵。

  我市的全域旅游战略,正是基于厚重的晋阳文化,构建一环(环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一带(汾河景观游憩带)旅游产业总体布局。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西山、汾河、晋阳古城、太原府城四大旅游板块,叫响“古都晋阳”晋阳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千年府城”府城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生态西山”西山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诗意汾河”汾河文化旅游品牌、“红色太原”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太原制造”工业文化旅游品牌、“田园并州”乡村田园旅游品牌、“清凉太原”休闲康养旅游品牌等八大旅游品牌。

  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全长229.5公里,串起晋祠、青龙古镇、龙山石窟等9个景区、10处文保单位、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6处市级农业旅游点和17个城郊森林公园,贯通我市文旅黄金线。

  汾河景观带,亮出太原山水宜居的城市底色。一座座“飞虹”横跨,75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像穿行其间的彩练,蜿蜒出动感澎湃。汾河北段上风上水,崛山围红叶、烈石寒泉、土堂怪柏,历史人文勾勒自然神奇;汾河南端山水相依,蒙山晓月、汾河晚渡,梦幻色彩填充晨昏诗情。

  一环一带上,山水长卷徐徐开,流年乡愁悠悠来。

   厚重人文,留住城市基因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太原2500多年建城史,留下了遍及全域、跨越不同时期、类型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太原府城,传承古老晋阳文化基因,与周围遗存一同,构建了自宋代以来的太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是太原名城价值的核心体现。

  逛老街巷、看老建筑、品老字号、赏老手艺,历史文化街区钟楼街开街后,热度持续,火力全开。钟楼复建,靴巷、南仓巷等25条传统街巷修复,说书楼、合作大楼等32个历史建筑修缮,传统格局得到最大限度保留。

  太原明清府城八大城楼,唯一留存下来的是拱极门。拱极门下的文道巷历史文化街区,展露“最太原”的市井烟火。街区内集中了府城一半以上的历史民居建筑,是目前府城内历史民居体量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片区。

  府城历史城区内的督军府旧址、文庙、大关帝庙等,集中展示府城军镇文化、礼制宗教、近代先锋、商业市井、解放建设五大主题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在府城历史文化保护中,我市坚持保文化、保历史,对历史建筑应保尽保、修旧如旧,留住太原特有的城市基因;坚持保风貌、保格局,坚持保内涵、保精髓,坚持保空间、保活力,文、商、旅融合发展,历史厚重文脉和现代都市风貌交相辉映。

  千年府城寸寸阅,锦绣太原日日新。

   文化铸魂,点亮时代星光

  对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我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市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10个、图书馆9个、美术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5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42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55个。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丁果仙大剧院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市民艺术中心建设项目立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扩容”,建成城市书房8个,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在地铁站、汽车站等场所设置自助图书借还机8个。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新创晋剧、红色话剧、舞蹈史诗、儿童剧、音乐剧、情景剧等剧目,其中,晋剧《傅山进京》荣获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晋剧《烂柯山下》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太原市“免费送戏下乡”,2021年全年演出1068场,乡村文艺队伍开展活动13477场,乡土文化能人开展活动2776场。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自豪地宣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过渡地带,太原形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太原非遗,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活态延续着太原的文化根脉。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我市非遗保护采用多渠道、多维度手段,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

  仰望晋阳文化的历史长空,吸吮五千多年积累的文化养分,我市文化传承在新时代闪耀星光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