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众化莫失品位

21.07.2014  11:49

  每年的暑假,是孩子们休闲放松的快乐时期,也是各大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关键时刻。此时充斥荧屏的往往是孩子们一贯喜欢的动画片、青春偶像电视剧、综艺节目、选秀节目等等。央视今年暑期档却涌动一股“文化风”,令人耳目一新:精心安排了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等六大文化赛事,还推出国内唯一一档电视阅读真人秀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评选“中国读书少年”,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教育。央视带起的这股文化风潮在多个方面引发人的思考,比方说,如何把大众文化娱乐节目打造成精品,如何开拓文化的新型大众化传播的方式。

  在信息时代,文化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介早已面对愈来愈广泛的受众,思想传播更加迅速、普及。然而,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文化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过分“迎合市场”“迎合受众”倾向。眼下占据着很大市场份额的正是通俗的大众娱乐文化。我们走进书店或打开电视,会发现娱乐、休闲类图书或者“搞笑”“魔幻类”的节目,比比皆是。当然,文艺不是变相的“政治教科书”,富有自娱自乐精神的大众文化容易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时下最受捧的电视节目好像就是那些让每个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圆梦”的各类选秀、真人秀,以及那些所谓“越战越勇”等竞技类、励志类节目,都在不断强化“奇迹总会发生”。随着新型传播手段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在“魔幻舞台”实现梦想的可能,“选秀热”也是文化价值普及的表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此类节目最主要的文化想象难道应仅仅停留在让更多的人通过“魔幻舞台”实现梦想?节目主创人员进行内容生产的初衷与动机是否出于善意,我们暂时不用去讨论,但恐怕当中多少带有迎合的因素。为了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心理满足,在某些节目中,个人的求爱求婚被搬上舞台,只是为了打动评委;坎坷命运的揭示也好似是为了赢得观众的同情方能通关获得黄金、钻戒等大奖。当煽情成为看点,节目的公平难免会打折扣,被不断吐槽也就见怪不怪了。严重的是,创作者已经自觉不自觉在制造着低俗的、物质的,甚至色情、暴力的垃圾内容,他们所精心构筑的或惊险或奇异的欣赏体验,不能给欣赏者多少正面的影响。长期下去,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建树。

  出现在当下舞台上的大众文化娱乐节目,尽管是一种“消费性文化”,但决不能为了“博眼球”就失掉文化品位。节目内容还是应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央视暑期档推出的文化竞赛类节目就较好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比去年,参加范围更大,全国有超过三万所中学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汉字听写活动,参加体验的初中学生人数接近1200万。决赛的队伍包括了港澳台代表队以及由英美德韩朝五个外籍学生代表队。节目宗旨,如其总导演关正文所说,“通过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亲近经典。”央视《读书》栏目倾情打造的《2014我的一本课外书》通过对课外书的推介,让学生感悟文字的美感和内在精神。

  当然,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合宜的传播方式。如何更好传播我们的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不断思考、探索的事。文化的传播不能不讲方法、方式,不讲时间、时机,更不能无视传播对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需要以更快捷、灵活的方式接受文化滋养与文化信息。特别是在Ipad包围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是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必须关注的对象。汉字、民歌、成语、谜语、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蕴含着我们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思想、信仰。这些优秀的养分,只依靠学校教育,书籍传播,影响力仍然有局限。借助现代传媒,采用对抗性的竞赛形式,将它们展现在大众面前,是新时代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

  我们并不反对各个电视台搞选秀、明星真人秀,但是荧屏不能只被娱乐霸占。文化类的赛事,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流行的赛制,但传播的是写汉字、唱京剧等“雅事”,不失为传播、传承中华文化的好方法,期待这类节目越来越有影响。

                        (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    茜)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