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改革创新之力建司法为民之庭

15.01.2015  14:59

记者 侯成丽 通讯员 王生虎

 

近年来,武乡县人民法院三个基层法庭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工作主线,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则,充分发挥便民诉讼、就地办案、巡回审判的人民法庭区位优势,积极化解辖区内社会热点难点及群众关注的矛盾纠纷,为老区武乡的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翻番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系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短距离10公里,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辖9乡5镇1个农业开发区,总人口21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根据全县地貌特征,武乡法院积极整合司法资源,在离县城较远的乡镇设立三个基层派出法庭,分别为蟠龙法庭、洪水法庭、故城法庭,共管辖4乡3镇1个开发区。2011年以来,三个基层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2123件,审结2118件,审结率达99.8%,调撤率达89.3%,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7.8%,一审陪审率达到100%,无超审限案、无上访申诉案、无改判发回案。

司法为民 勇于创新争一流

武乡法院始终把化解矛盾、平息纠纷、促进稳定作为法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地经济、乡风、民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判工作,不断提炼审判工作的亮点,使人民法庭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桥头堡”。

织调解之网,化邻里之争。考虑到法庭辖区内群众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和法律意识不强的特点,院党组要求三个基层法庭在办理每一件案件时始终坚持把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首选方式,既要做到快速、经济地解决纠纷,又要尽最大能力减少当事人的讼累,降低诉讼成本,达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化解民间矛盾,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稳定。2011年9月,蟠龙、洪水、故城三个人民法庭结合辖区区情,相继开设了“审务工作室”、“巡回审判点”“温馨调解室”等个性调解点,并在各调解点安装高清电视,为当事人播放以亲情和邻里和睦相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节目,以剧情来安抚当事人情绪为手段,以法理来疏导当事人思路为目的,为案件的审判调解做足做全做好前提工作,为当事人顺利调解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了案件调解的质量与效率。

建诉调之网,保社会之稳。武乡法院不断加强与法庭驻地的派出所、司法所、土管所及村民调解委员会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中心村设立审务工作室、行政村设立便民联系点、工业园区内大型企业设立诉调对接联系点等方式确立诉调对接制度,加强与村级民调组织的沟通与联系,形成了以法庭为基点、以审务工作室为主线、以村级民调组织为面的“点-线-面”全辖区覆盖的“大调解”网络构架,尽全力使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例如,2012年武乡县石盘开发区35户农户与某播种公司签订种植玉米合同,因某播种公司技术问题和天气干旱等多重因素,致使35户农户玉米严重减产。农户心有怨愤多次到乡、县上访,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武乡法院故城法庭及时与司法所、民调组织联系,第一时间参与到该事件的调解中,从法律的专业角度对法律条款作了详尽的解读阐释,使某播种公司明白了“为什么要赔偿”,使35户农户知悉了“为什么不能让播种公司全部赔偿”的道理,最终事件得到平稳处置,消除了社会隐患,保障了社会稳定。

拓便民之网,解百姓之难。2011年以来,武乡法院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着力在司法为民举措上因地制宜,打造最便捷的诉求通道,先后在离县城15公里的乡镇建立了3个便民立案联系点,在离县城30公里的乡镇建立了3个巡回审判联系点和3个乡镇审判工作室,在县城法院机关安装一部24小时的便民热线随时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同时,该院从就地审理、方便群众的角度着眼,建立了庭审多样化的便民审判方式,针对案件纠纷的类型,大力开展田间法庭、现场法庭、炕头法庭、工地法庭等便民审判;针对当事人的务工时间,大力开展早间法庭、午间法庭、夜间法庭等便民审判;针对当事人的类型,开设了假日法庭、预约法庭、红色旅游流动法庭等便民审判。“三点一线”便民服务网与庭审多样化的便民审判方式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当事人因交通不便、务工务农时间而带来的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满足了老区人民就近立案、就近咨询、就地审理的愿望。据不完全统计,武乡法院便民诉讼网络开展以来,通过便捷渠道立案、开庭的占全部案件的55%,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民群众因诉讼而开支的费用。

规范管理 敢于改革创佳绩

武乡法院三个基层人民法庭现有审判员7名、书记员3名,聘任制法警3名,其中中共党员6人,干警平均年龄31.5岁,研究生学历2人,双学位学历2人,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3人,其中8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针对法庭队伍年轻化与阅历浅、理论多与实践少、可塑性强与定力差的优弱并存的特点,院党组以“五个坚持”加强法庭常态化队伍建设,即:一是坚持每周一集中案件学习讨论交流会,深入学习案件质效评估体系和审判调解技巧,综合分析法庭审判现状,着重对弱项指标和疑难案件调解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和不断摸索,为提升案件审判质量“加油”;二是坚持以司法为民的宗旨、牢记法治理念、增强群众观念,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力戒“四风”问题,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东风,着力破解“六难三案”问题,使人民法庭成为便民利民为民的维权之所;三是坚持作风建设常抓不懈,用铁的纪律锻造过硬的司法作风,纪检组和监察室不定期对法庭人员出勤、庭审、值班等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同时充分运用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对法庭的作风建设加以管理,相继采取了举报电子信箱、举报监督电话及向当事人随案发放廉政监督卡等措施来拒腐防变,倒逼干警廉洁自律、文明办案;四是坚持执行年轻法官到基层法庭工作的制度,为积累年轻法官基层工作经验,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该院党组2011年建立年轻法官必须到基层法庭工作的制度,未在基层法庭工作的干警不得晋升、晋级、评优,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基层法庭新生力量的注入,也为法院后备人才的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院党组还选派三名有丰富审判经验的离退休老法官到基层法庭担任顾问,帮助年轻法官尽快成长。五是坚持加强干警素质的提升培训。采取“勤动手、常参与”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干警素质的提升。今年,该院承接了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法律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司法调研重点课题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调研报告》审判理论课题,在两项课题的实地调研和撰写报告中,积极把法庭骨干列入课题组,以此来提升基层法庭法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还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参加各类法律专业培训,聘请知名法律学者、大学教授到院授课,多层次、多渠道的加大培养力度,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审判技能。

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武乡法院三个基层法庭树立了气正风清、纪律严明的良好形象,先后涌现出“全省法院民事审判调解工作先进个人”、“长治市最美基层法官”、“长治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践行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当地人大代表评议满意率为100%,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肯定,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固本强基 善于配置立标杆

在“两庭”建设中,武乡法院党组积极争取上级法院和县委政府的支持,对洪水、蟠龙、故城三个基层人民法庭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三个基层法庭办公楼成为集审判、办公、住宿为一体的新办公综合楼,法庭的办公办案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该院从科技法庭、文化法庭、功能法庭等角度合理配置法庭资源,大力开展了“法庭‘硬+软’专项建设活动”,来提升人民法庭的审判功能和审判效率。

一是积极开展科技法庭建设,投资40余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由法院三级网络延伸成法院四级网络,使基层人民法庭与各级法院联网,实现了基层人民法庭与各级法院进行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的目标,也为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搭建了信息公开平台。二是大力加强法庭文化建设,以中外法律典故、名家格言、廉政警句为内容,利用办公大楼大厅、走廊等公用区域,图文并茂打造“文化走廊”,为法庭公用区域注入法文化元素,加强基层法治宣传和文化氛围烘托。三是不断强化法庭功能性建设,严格按法庭建设标准设立审判庭、接待室、办公室、会议室的基础上,相继设置了“两代表一委员联络室”、“陪审员工作室”、“温馨圆桌调解室”等功能性用房,不仅让法庭基础设施提了档升了级,更让群众感受到基层法庭的民主化、温馨化、公开化。

 

心系群众执法为民,勇于改革争先创优。武乡法院将以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继往开来,求实奋进,进一步发挥人民法庭便民的独特优势,切实当好司法为民的排头兵,用创新的审判理念、适宜的便民举措、透明的审判机制审理每一起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侯成丽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