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大支撑 坚持六条路径 全力实现脱贫致富达小康目标

10.09.2015  09:32

强化三大支撑  坚持六条路径

全力 实现 脱贫致富达小康目标

 

--汾西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介绍

 

        一、县情概况

    汾西因地处汾河之西而得名,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9.1万亩,辖9个乡镇(社区)、12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4.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7万人。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1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52元,粮食总产量9万吨。

汾西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残垣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9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0.1℃,年均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汾西气候温和、生态优美,稳产高产沟坝地闻名全国,为“全省一县一业肉鸡养殖重点县”和“全省核桃产业重点县”。汾西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地质储量16.6亿吨、铝土矿15亿吨、石膏矿10亿吨、硫铁矿4.8亿吨、铁矿石2.1亿吨。汾西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威风锣鼓气势恢宏,源远流长,有“华夏第一鼓”之称。师家沟清代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雄浑古朴,被誉为“晋商文化又一村”。姑射山景区奇峰云海,古木参天,为天然休闲养生之地。

    二、扶贫开发工作及成效

    我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人口61543人,涉及9个乡镇126个行政村(居委会),贫困发生率为47.4%,属临汾市贫困面较大的县。近年来,汾西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省、市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紧紧围绕 “一个目标、三大支撑、六条路径” 的“136”扶贫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作任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个目标:即坚持精准扶贫要求,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达小康的目标。为此,2014年,我们按照国家、省、市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完成了全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劳动力进行建档立卡,建立了全县统一信息共享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贫困识别结果,我们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帮扶单位和责任人,为开展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三大支撑:即,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领导干部驻村帮扶,强化扶贫开发的人才、技术和产业支撑。

    一是技术支撑。 我们依托农广校、职教中心和其他社会机构,开展肉鸡养殖、核桃栽植、小杂粮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00余人;依托洪昌养殖、晋西核桃、龙荞生物等扶贫龙头企业开展设备操作、电脑设计、电子商务等业务技术培训900余人。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培育项目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使留村务农的劳动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帮助愿意走出家门的劳动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

  二是产业支撑。 我县是国家生态功能区,我们结合独特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将肉鸡养殖、核桃栽植和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三大富民增收产业。全县上下一盘棋,项目向这里靠拢,资金向这里集聚,坚持不懈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格局。在肉鸡产业方面:依托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整合使用片区开发、亚行贷款和百企千村项目资金,按照“五统一、三固定”的经营模式(统一提供鸡雏、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制定防疫程序、统一回收肉鸡,鸡雏价格固定、饲料价格固定、回收价格固定),带动全县9个乡镇区、1.2万农民群众发展肉鸡养殖或相关产业。目前全县建成肉鸡养殖棚289个,年出栏肉鸡2500万只,年产值7亿余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80元,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23%。在核桃产业方面:依托山西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整合整村推进、亚行贷款等项目资金,建成了年加工转化核桃1500吨,生产核桃仁、核桃露等系列产品1万吨的核桃加工生产线,全县每年新建核桃经济林1.5万亩,核桃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9万亩,达到了人均1亩核桃,其中挂果面积5.3万亩,产值7500万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80元,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20%。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对师家沟清代民居、姑射山真武祠进行了修缮和开发,建成了奥体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我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三是人才支撑。 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积极组织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深入开展下乡住村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包联一个乡镇和一个贫困村,县直各单位都成立了包村扶贫工作队,并选派一名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党建、扶贫、维稳等方面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驻村包扶工作队117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8个、县直单位97个,共选派第一书记120人,实现了全县120个贫困村全覆盖。多年来,各级帮扶工作队和领导干部真扶贫、扶真贫,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和助学兴教、医疗卫生方面,为帮扶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领导干部驻村增收和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已成为我县扶贫开发的重要人才支撑。

      六条路径:即统筹实施产业扶贫、移民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项目,全方位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产业扶贫。 以贫困村为单位,实施了36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积极发展肉鸡养殖、绒山羊、獭兔养殖和核桃、中药材、蔬菜种植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在两个乡镇40个村142个自然村实施了亚行贷款项目,发展核桃经济林3150亩,建设万只规模肉鸡养殖棚62栋;扶持23个贫困村实施了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建成5000只规模肉鸡养殖棚79栋,扶持洪昌养殖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20万吨饲料、屠宰1500万只肉鸡的生产加工基地(两班倒可屠宰3000万只);积极参加百企千村县企对接、企企对接洽谈会,实施了百企千村肉鸡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今年,我们启动实施了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将对4个乡镇11个贫困村的产业园区道路进行改造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我县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步伐。

    二是移民扶贫。 我县是山区贫困县,有一些自然村基础差、人口少、发展慢,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山庄窝铺特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治本之策。2002年以来,我们采取建移民新村、中心城镇安置、分散安置的形式,实施了84个自然村、1527户、6900人的移民搬迁工作,极大了改善了项目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金融扶贫。 资金不足是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为有效解决群众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的问题,我们组建了67个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合作社(协会),入会社员达6000余农户,运行总资金达到1300万元,累计发放借款8000余万元,扶持农户1400余人次;对全县建档立卡的种养加小额贷款户进行贴息,累计发放贴息资金140余万元,涉及农户300余户;依托省扶贫办下达的500万元贷款风险补偿金,启动了金融富民扶贫工程,目前发放贷款279万元,仅此一项可撬动4000万元的支农贷款,将有效地缓解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是教育扶贫。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同时学费支出也是贫困群众最主要的负担。为解除贫困群众上学难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们每年对考入二本B类以上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进行每人5000元的资助,累计资助914名贫困大学生,让寒门学子不因家庭贫困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接受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共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474人,帮助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光伏扶贫。 我县地处吕梁山南麓,西北高东南低,荒山荒坡多,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多,光照资源丰富,具有建设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周期短、经营风险小、收益相对稳定,是一项惠民、利民、富民的好项目。今年,省扶贫办把我县确定为光伏扶贫试点县,我们将在16个贫困村每村建设1个100千瓦光伏发电站,项目完成后每村每年可稳定收益15万元左右。同时将依托企业建设2个20兆瓦光伏发电站,每年向县财政缴纳100万元,用于全县无劳动能力、深度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

    六是电商扶贫。 我县农特产品众多,但销售不畅是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按照“互联网+”的思维,积极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与侯马开发区合作筹备组建了我县电子商务平台,在淘宝网开设了“特色汾西馆”网店,引导山西龙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扶贫龙头企业上网销售特色产品,借助电子商务拓展销售市场,打造我县品牌,壮大产业规模。

责任编辑:曹海庆    审核:    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