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金税三期内控机制建设的建议

09.02.2015  11:39
    (中国税务报,2015.1.21,8版 任志杰  李东涛 王跃峰)    山西省国税局作为全国首批金税三期工程试点运行单位之一,立足本省实际,发挥先发优势,针对加快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内控机制信息化升级版建设、不断增强防控的内生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完善和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建议。 金税三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金税三期工程的整体设计架构和工作处理思路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了载体,实现了对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全过程的监控,为实现内控机制信息化与金税三期工程的高度融合提供了条件。         业务流程方面。金税三期工程及相关配套软件涵盖了所有的涉税业务,将税收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转化为软件的工作流程和业务监控,每项涉税业务都是按照工作流推送来处理,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要求、时限和标准,办理每项工作都留有操作痕迹,实现了用科技手段监控每项涉税业务的处理情况,具备内控机制信息化所必需的环节监控条件,为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基础。         软件覆盖方面。金税三期工程试点运行的软件包括税收业务处理和行政管理两大部分,税收业务处理覆盖了全部涉税业务,行政管理整合了综合办公、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纪检监察和人事管理四大系统,满足了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廉政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要求,为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平台。         运维工作方面。金税三期工程的上线和试点运行为山西省国税系统培养和储备了一批运维人员,为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保障。同时,针对基层在金税三期核心征管操作中容易发生管理和执法风险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围绕软件运行的关键点、工作流程的薄弱点和补偿业务问题的易发点,全面排查和评估风险概率及危害程度,共梳理出27个风险点,用以指导基层操作人员进行风险防控,为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上线运行时间差异,导致税收业务和行政管理的内控监控出现空档期。国家税务总局推广使用金税三期工程内控信息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期间基层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和执法风险如何进行防控和纠错?根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这个空档期可以采取“三个一”的办法来解决。         编写一本内控风险操作指引。就是对金税三期工程软件中1000多个税收业务操作模块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详细列举每个操作模块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编写《金税三期工程软件操作风险指南》,并组织全员培训,解决操作人员因操作失误导致的风险。         内置一批内控风险提示功能。金税三期工程软件中有一个比较强大的自定义功能,即“自定义查询”,该功能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自我创建不同功能的查询业务,生成工作需要的查询结果,在这个空档期利用该功能将日常工作中的风险点内置于金税三期工程,要求基层税务机关按时、实时查询,实现提示提醒功能。         应用一个执法监控分析平台。对于以上办法不能覆盖的其他风险点,可以建立省局层面的内控机制监控考核平台,或者修改原执法考核子系统和执法监察子系统,使其满足金税三期工程软件接口要求,并加强对后续工作的考核和监控,减少执法风险。         征管改革实施引起的差异,导致国家税务总局内控项目与全省实际需求存在不完全吻合的情况。目前山西省已推广的税源专业化改革,将税源管理部门分为基础管理部门和纳税评估部门,但由于相关的制度、办法没有及时跟进,可能带来一定的执法风险。这些都属于自有的风险点,与全国不一致,很可能带来风险监控盲区。对于这类风险,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处理。         办法一,国家税务总局在内控机制信息化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山西省税收业务的特点,给予省国税局最大限度自我制定风险点的功能,将具有自身特点业务产生的风险点进行自行设定、扫描、推送,实现内控机制的“内控风险点自定义”功能。         办法二,由省国税局对原执法考核子系统和执法监察子系统进行接口开发和调试,对这两系统的考核指标重新进行梳理,以满足金税三期工程数据交换要求,对金税三期工程中自有的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引发的风险通过该系统进行监控。         税收政策与金税三期工程操作上的差异,导致内控机制必须迁就软件。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金税三期工程软件升级不及时导致内控风险监控差异,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建议建立动态梳理风险点机制,实现对内控机制信息化的动态矫正。         对于税收政策发布与金税三期工程升级延迟而引发的风险点,结合税收政策要求,梳理软件升级前后可能产生的风险点,并根据金税三期工程升级情况及时对风险点进行调整。比如,在落实纳税服务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时,要对工作流调整前后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监控,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对于金税三期工程试运行阶段由于功能模块和操作要求的频繁变动而引发的风险点,要结合工作要求,及时梳理,迅速修改。         推进内控机制建设的建议         建设金税三期工程风险防控内生化,必须有一整套的业务需求资料和制度,一整套风险指标体系,一整套风险应对措施。         以深化征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紧紧抓住全面推进征管改革的有利时机,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对岗责体系、工作流程以及配套措施都要按照征管改革和内控机制并重的原则实施,从体制机制上强化内控机制建设,通过建立三类重点监控指标,形成全省统一的内控指标规范、管理制度。         一是部门监控指标体系。按照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理顺工作流程,建立部门监控指标。重点做好县局纳税评估部门和基础管理部门的风险指标的设定。         二是岗位监控指标体系。重新梳理金税三期工程的岗责体系,按照风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对风险高的岗位,设置重点监控,加强对岗位履行业务的监控,形成岗位监控指标。要加强对具有补偿业务处理功能岗位的监控,由于这些岗位的补偿业务是即时办结事项,无须审批,是金税三期工程的最大风险岗位,因此对该类岗位的监控不仅要通过内控机制增加监控力度,还要不定期核实纸质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执法风险。         三是工作流程监控指标体系。截至目前,除27项纳税服务规范的税务事项需要报国家税务总局进行流程修改外,其他79项税务事项均按要求进行全面修改和完善。对已调整到位和正常运行的工作流程明确办税流程、时限和要求,梳理出事项受理、调查实施、审批流转、终审发放四类流程中的风险点,制定工作流监控指标。         以推行风险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内控机制建设。在做好遵从风险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税收执法风险、税收管理风险和软件操作风险的排查,建立税收管理风险库,通过完善机制消除风险,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         一是编写三类风险需求,实现内控制度化。在不断完善《金税三期工程软件操作风险指南》的前提下,编写《金税三期工程税收管理风险需求》和《金税三期工程税收执法风险需求》。已经梳理的27个风险点是常规风险点,下一步要逐步深入,研究和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风险点,明确每个功能模块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根据工作流和岗责体系的要求,结合部门、岗位和工作流的监控指标体系,对每个税收业务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存在的管理和执法风险点,为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建章立制。         二是设定风险监控时点,实现内控立体化。根据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和执法风险产生的环节和时间,按照事前风险提示、事中风险控制、事后风险监督的要求合理设置软件风险的监控时间点,如对登记注册类型与预算科目等录入基础资料的操作类风险,可以将这些科目的校验关系预先内化在系统中,操作人员选择错误时,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对于超标小规模纳税人管理等的管理执法类风险,按一定的时间生成风险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下达执法文书,杜绝税务部门管理和执法上的盲点。真正实现内控制度镶嵌在软件中、固化在流程上,不按规定动作操作就无法继续进行,突破流程系统就会自动预警。         以优化业务软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依托,以实现流程规范化、风险集成化、预警前置化、防控实时化、问责常态化为出发点,持续对所有税收业务软件优化升级、内控功能完善改进,确保内控机制建设发挥作用,为实现税收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持续软件优化升级,实现对内控机制的动态矫正。         二是规范税收业务流程,提高内控制度标准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要求按照事项受理、调查实施、审批流转、终审发放四类流程分别制定不同的风险等级、风险应对要求、风险警示标示。要根据风险产生的源头制定标准化的应对措施,比如,事项受理类大部分为提示类风险,操作人员出现操作错误时,系统能自动发出提醒并指引操作人更正错误;调查实施类管理和执法风险兼而有之,如果是税收管理风险则由软件自动“锁定”错误操作,坚决杜绝操作人员“暗箱操作”。         三是嵌入软件内控理念,增强防控的内生功能。由于金税三期工程的数据库在国家税务总局,省以下税务机关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修改权,因此,要真正做到软件的防控内生化,就必须将基层发现的风险点向上提交由国家税务总局在软件设计时实现,即提交基层梳理和发现的风险点,由国家税务总局内置固化软件,将主体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形成软件操作全程留痕、过错实时追究,实现风险源头防控、纠错提前介入的全程防控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