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1439.6万剂次 覆盖1260万人

04.06.2021  08:54

  6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进展情况。截至6月3日上午9时,全省累计报告接种疫苗1439.6万剂次,覆盖126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数的36%,其中179.3万人已完成2剂次疫苗接种。

   时刻绷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根弦

  我省始终扎紧“四个口袋”,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

  一是扎紧国际航班经停太原入境人员管控的口袋。持续做好国际航班经停太原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工作。截至6月2日,共有64架次国际航班经停太原入境,累计11229人在我省接受隔离诊疗、留院观察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未发生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疫情。

  二是扎紧中高风险区入晋返晋重点人群管控的口袋。密切关注全国中高风险区调整变化情况,加强对中高风险地区入晋返晋人员的摸排管控,严密防范中高风险地区疫情输入风险。截至6月2日17时,全省通过信息推送和主动排查,累计排查到安徽、辽宁、广东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县入晋返晋人员8797人(其中广东省4953人),其中中风险地区入晋返晋人员250人(其中广东省96人),已全部实施了隔离医学观察,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县其他低风险地区来返晋人员8547人(其中广东省4857人),均采取居家健康监测;8440人核酸检测阴性。

  针对近期广东疫情形势,我省将加大广东入晋人员的排查管控力度,也就是在相关机场、车站第一落点设置核酸检测点,根据到达时间、乘客人数等实际情况,配足配强核酸检测人员,实施对广东入晋人员进行全员免费核酸检测,做大应检尽检、无一遗漏,并发放《个人健康监测告知书》。

  三是扎紧陆路口岸入晋返晋重点人群管控的口袋。对由其他省份入境隔离期满返晋人员,实施点对点转运,人盯人管控,第一时间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居家健康监测,开展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织密防控网格,及时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处置。截至2021年6月2日24时,累计追踪到境外入晋人员18853人,尚在晋隔离治疗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86人。

  四是扎紧进口冷链物流管控的口袋。对进口冷链物流物品实行“一总三全面”集中管理,即设置总仓,实行全面索证、全面检测、全面消毒,严密防范进口冷链物流疫情输入风险。截至6月2日,全省累计完成农贸市场、海鲜水产品市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食品、环境和工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421807份,其中9种货品共检出阳性样本68份,环境阳性样本8份,协调指导相关市县和监管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处置工作。

   健康码与疫苗接种

    “一码通

  我省平稳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还依托“政务云”开发上线了支付宝健康码、健康山西公众号(健康山西APP)、三晋通APP、微信支付医疗健康入口等4个自助登记查询平台,实现多渠道网上个人信息登记,减轻现场登记压力,实现个人信息登记、疫苗接种预约、接种记录查询、疫苗数据上传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截至5月底,全省已采集超过2800万名应种人员信息,完成6月底既定接种任务人数的232.2%,占全省常住人口数的80%以上。6月2日起,接种过疫苗的民众健康码中将呈现金色注射器和金色边框,并配有“已经接种新冠疫苗”字样,实现健康码与疫苗接种“一码通”。

  我省灵活采取“固定接种点”+“临时接种点”+“移动接种点”的模式扩充接种能力,现有接种点数量2733个,设置接种台7548个,组织4.4万余名医务人员和1.1万余名保障人员坚守一线,确保疫苗配送、预防接种、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近一周平均日接种量保持在60万剂次以上,最高日接种量达到85万剂次。

   人苗匹配”“苗苗匹配

   剂剂匹配

  为确保疫苗足量供应,省卫健委多次派出工作组进驻北京与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疫苗生产企业汇报沟通,协调疫苗保障供应。省疾控中心专门成立疫苗保供组,开展疫苗精准调配,全省各级疾控系统投入260余台疫苗冷藏车和运输车,实施疫苗精细化调度,日配送疫苗能力达390万剂,确保疫苗及时到达接种点。严格执行日调度机制,掌握各市疫苗需求,科学做好分发工作,保证接种工作的计划性、连续性、科学性、精准性,做到“人苗匹配”“苗苗匹配”“剂剂匹配”。进入5月,各接种点每日接种服务时间至少延长至22时。充分利用全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如实记录疫苗流通、接种等各环节信息,做到疫苗全程可追溯。

  全省各级医疗机构落实二级以上医院分区包片负责接种点医疗保障要求,“四有”措施实现全覆盖,即每个接种点有驻点医务人员值守、有急救设备药品保障、有120救护车转运患者、有转运渠道和救治绿色通道。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6月份主要针对已接种第一剂的人群集中开展第二剂疫苗接种工作,确保6月底前完成群众的两剂次接种任务,有序推进需求人群的第二轮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