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底气从何而来?

10.03.2016  16:49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振兴底气从何而来?——代表委员把脉东北全面振兴

  新华社记者张非非、邹伟、李铮

  春潮涌动,新战略焕发新的生机。东北新一轮振兴,已经箭在弦上。

  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的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连日来,东北振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贡献真知灼见,认为东北地区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抓住机遇、依托优势、创新发展,前景将更加开阔、底气将更加充足。

   从传统优势挖掘振兴潜能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近年来,东北地区经过第一轮振兴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去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东北发展再次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

  “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东北新一轮振兴的最大优势。”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表示,东北应抓住中国智造2025机遇,借助既有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耕地资源,而且农业合作化水平、农业装备水平也是全国领先的。”在全国政协委员牛盾看来,农业在东北地区转型发展中有着巨大优势和潜力,可以通过既有的农业优势破局,通过农产品品牌化进行错位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认为,东北地区振兴的关键在于将资源要素禀赋转化为管理、技术优势。东北自身科技资源丰富,以吉林为例,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在校大学生占比排在全国前列,60个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落户吉林。

  “东北传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优势决不能放弃。”王济光说,振兴东北的抓手,应当是在各类优势中找出比较优势,从而结合国际经济与国内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创新政策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和人才,走出一条形成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

  大家认为,东北还具有沿边近海、生态资源、科教人文等优势,均得天独厚、特色鲜明,如果实现转型升级,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空间。

 

   以壮士断腕的改革冲破体制束缚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新一轮振兴提出“四个着力”的要求,着力完善体制机制首当其冲。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必须把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作为治本之策。

  “加快简政放权改革,首要就是简政。”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陈求发说。去年以来,辽宁将服务业委员会和外经贸厅组建为商务厅,辽河、凌河管理局并入水利厅,还将40个部门的499项行政审批全部集中到一个大厅办理。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陆昊说,国企改革已经到了历史关口,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果断采取措施,政府所有支持和帮助手段都要用到要害地方。

  “一定要下决心把阻碍经济发展的磕磕绊绊和传统思维砍掉,轻装上阵。”全国人大代表、长春新大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桂凤认为,东北地区在这一轮转型中应当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建设符合国际惯例的营商环境这三方面,做好“加减乘除”。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副主委郭乃硕认为,东北可作为国企体制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点地区,科学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分类参与国企改制,解决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机制和结构问题。

   让创新成为第一驱动

  “东北振兴还是要靠创新发展来实现。”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吉林市委书记赵静波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应该是制度、体制、管理创新。

  让科研成果优先在东北本地转化,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介绍,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沈阳自动化所、大连化物所等4家顶级科研机构驻扎辽宁,但近年来的几百项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

  “东三省各级政府应当搭建若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设置一定额度转化基金,分担一部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风险,提高科技成果当地转化率,让科技创新成为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动力。”包信和说。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要提升地区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也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以创新促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说,要着力在产业项目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寻求新突破,特别是依托科研机构,培育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例如,去年成立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今年产值有望达到20亿元,其300人的科研团队有一半来自省外和海外。

  “东北发展在选择好优势产业后,要着重考虑路径的实现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建议,针对新兴产业高技术、大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特点,可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推动集群发展。(参与记者刘东凯、管建涛、段续、高敬)

责任编辑: 张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