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绩与“官帽”挂钩

18.02.2016  13:04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多个省份的党政领导当时就在会上与中央签下了脱贫攻坚责任书。两个多月后,中办、国办又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下称《办法》)。

  《办法》规定,脱贫任务完成好的有奖励,出问题的则要追究责任。这意味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官帽”戴得稳不稳,或许将与脱贫成效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一个信号,要剑指扶贫“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

  扶贫政绩与“官帽”挂钩,各地都将出台有关办法。从“军令状”到“指挥棒”,把扶贫开发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层层加码,步步紧逼。这等于是,既算“总体账”,也看“明细账”;既抓住了“牛鼻子”,同时也是一个紧箍咒。

  过去有些地方一边抓扶贫攻坚,一边却又不愿摘“贫困帽”。更有甚者,不以“戴贫困帽”不光彩,反而“戴帽炫富”,以“争戴贫困帽”为荣。不仅严重影响扶贫开发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大量扶贫资金的发放难以有的放矢。随着《办法》的出台,这一现象必将得到遏制。

  之所以出现上述怪现象,一是“贫困县”的帽子可以带来政策上的诸多“好处”,二是以前地方上政绩考核多以GDP论英雄,扶贫工作干得好与政绩关系不大,干得不好也不受处罚。但现在不同了,《办法》出台,加大考核,以前那种“口头重视、实际靠边”的扶贫工作状况必将成为“过去时”。

  当然,压力之下,物极必反,也要注意新的倾向。下一步需要引起警惕的是,防止“数字脱贫”“被脱贫”“假脱贫”等问题出现。《办法》为此规定,对扶贫成效进行考核,既要看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群众收入等脱贫“硬指标”,也要有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等“软指标”。这就意味着,贫困群众在脱贫成效考核中也将拥有“发言权”。这一点,尤其令人称道。

  现在,“为官不为”被越来越多提及,向“为官不为”亮剑亦已渐成常态。一些党员干部为什么不作为?因为他们习惯于当“混事官”“太平官”,误以为“干得越多错就越多,干得越少错就越少”。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混将起来。具体到扶贫工作中的“不作为、假作为”,也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办法》出台,将未完成年度减贫计划、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低等列入考核问题,无疑是对“不作为、假作为”的警醒和棒喝。

  比起扶贫开发中的“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同样屡见不鲜。如2014年海南省审计厅审计查出近2亿元违纪违规扶贫资金,去年贵州省审计厅审计发现当地20个县存在虚报冒领、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等情况,今年福建省纪委通报8起扶贫专项资金违规违纪典型案例……这更是《办法》大力追责的重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让《办法》落地生根,如何调动地方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键还需要各级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绝不能停留在纸上、挂在嘴上,做样子、走形式。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