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一动力”要答好“三道题”

13.03.2015  11:36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代表委员认为,当前,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急需答好“三道题”。

1 “关键”:人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鼓风机集团齿轮压缩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强曾是一名普通工人,他加工的大型装备零部件精度常常比设计要求和人们预期的更好,被誉为“徐强精度”。

  “徐强精度”不仅为企业带来巨大价值,也使他成为闻名全国的劳模,实现了个人价值。

  “人是创新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感触地说,“再好的设计,也要通过技术工人的双手才能形成生产力,一些企业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注意培养劳动者创新积极性,是一种短视行为。

  “过去我们那么困难时,发奋图强能攻克技术难关,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人的干劲和创新热情激发起来,这个动力比什么都大。”他建议,应该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如何激发人的创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工人技术专家徐小平认为,不能只给科技人员荣誉的“面子”,而不给他们收入增加的“里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勤看来,创新人才培养应从青少年抓起。要为有志于创新的青少年提供“折腾的空间”和“得瑟的舞台”,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教育各方面。

2 “主体”:企业



  虽然当前经济面对较大下行压力,但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却做不完。20多年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已经有近500项专利,除了自身有5个研究所,还与大学合作进行研发。目前,公司进入了科技创新成果的爆发期,不断有新产品投入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唐一林认为,如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上不来,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一句空话,发展也没有后劲。

  “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创新动力不足、效率不高和效果不好的问题,必须使企业一方面高度重视创新,一方面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解决会创新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认为。

  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现代物流服务,让以前对许多人来说遥不可及的“创业梦”成为现实。在阿里云平台上创业的群体中,80后已成为绝对主力,特别是在游戏、移动等与云计算结合紧密的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草根创新者虽然满怀热情,却面临资金少、开拓市场能力不强、管理经验欠缺等种种“先天不足”。要对症下药,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全面支持草根创新的浓厚氛围,让草根创新遍地开花。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对那些研发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要在考核机制、成本核算、风险容忍以及税收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让它们敢于、乐于、善于创新。

3 “保障”:制度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刚刚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今后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不再需要审批,转化收入全归单位,并对发明人实施收入或股权奖励。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看来,这个政策非常必要,“政府就是要负责创新环境的营造,把各种政策捋顺,把制约创新的障碍移除,让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能尽情发挥,创新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在创新制度建设方面还有不足。科技部部长万钢坦承,现行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出现了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够、资助方式不完善等问题。中央财政的各类科技计划约由近40个部门管理,有近百个计划渠道,客观上的分散造成了重复和封闭,影响了效率,资源碎片化的问题突出。

  代表委员们认为,打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营造鼓励万众创新的氛围,是各级政府的要务。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认为,政府要变成制度的供给者,在科技规划、战略和政策制定、平台打造、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解决科技创新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科技部门则要当好科技创新服务的“店小二”,把各种创新要素聚集到“”里,让人才心情舒畅,有使不完的劲去搞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蒋定之认为,创新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创新,要把打破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部副部长王军说,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能冲在前面,但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要有针对性地为一些创新失败承担必要的成本,起到缓释创新风险的作用”。 (记者陈梦阳、何欣荣、李延霞、岳德亮)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