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特区” 推动转型综改

01.04.2017  23:29

        在3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白秀平就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改革创新亮点作了详细解读。

        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坚决改革计划体制的管理模式:一是取消“控编进人卡”和“进人计划卡”。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按照“政策性安置优先、招录招聘为主、市场调剂补充”的原则执行,当年新进人员不超过上年度自然减员人数,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其中政策性安置在15%左右,公开招录80%以上,市场调剂量控制在当年新增人数的5%以内。将人员计划分解权限下放到各市和省直主管部门。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超编、超岗、计划外违规进人不予办理工资核定手续。二是改革处级干部职数备案和干部调动审批制度,加快下放机关事业单位处级干部任免、调动权限,实现由用人单位自主选人用人。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录工作机制。大幅压缩公务员考录周期,从发布公告到正式上岗控制在180天以内。四是改革事业单位编制和人事管理模式。在全省部署了2个方面试点,即高校和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编制备案管理试点和公益类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模式改革试点,推动事业单位自主用人和去行政化改革。五是改革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事业单位编制计划内增人可自主组织公开招聘。引进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可直接考核聘用和进行专项招聘。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下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高级职称评审权,回归“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的正确导向。

        实行职称评聘“4个取消”。各系列、各级别职称评价取消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初、中级职称评价取消外语考试要求,高级职称评价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人员取消外语考试要求。应用型人才职称评价取消论文限制性要求。二是实行职称评聘分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不受用人主体岗位设置的限制。在岗位聘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和聘用任期制,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职称岗位动态调整。三是设立“绿色通道”。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和聘用专业技术职务。高技能人才可直接参加对应层次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有关专家指出,此项改革力度之大全国领先。

        构建全新的人才流动机制

        为消除人才流动障碍,构建人才自主选择、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新体制,实行“顺向流动市场配置办理,横向流动单位协商办理,逆向流动科学调控”。

        一是打通政企人才流动通道。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鼓励支持党政机关干部离岗创业。二是敞开事企人才双向流动通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多点教学等工作,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研项目或科技成果离岗创业。三是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创新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完善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一是创新引才政策。对能够引领全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领军拔尖人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引进方式,省财政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根据引进人才的专业经历、技术贡献,直接认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职务岗位已满的事业单位可特设岗位聘任,做到“虚位以待、随到随聘”。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市场竞争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引才所需费用可全额列入经营成本,事业单位引才费用可从事业经费中列支。二是创新引才方式。探索评审式、目录式、举荐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方式。从教育部所属高校、中科院和其他科研院所积极选调优秀专业人才到我省高校挂职担任副校长。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来晋创新创业。对我省急需的一流人才实行专用编制、人编捆绑、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三是实行“绿卡”制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工作,可在全省范围内自主选择居住地,由用人单位负责落实周转房。随迁子女可在省内自愿选择中小学校就读,随迁配偶暂时未落实工作的,先由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其发放生活补贴,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四是实施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邀请海内外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大幅提升山西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走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新路。

        上述保障措施,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开辟了绿色通道,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利益机制导向、薪酬分配导向和表彰奖励导向。

        一是改革薪酬制度。加大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倾斜力度,在实行财政工资总量包干改革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工资改革试点,可在全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5倍的范围内自主确定工资总额。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方式,试点单位对“高精尖缺”人才,可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实行协议工资制或年薪制;对因重大科研任务、科研项目等临时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可在项目周期内实行项目工资制。二是促进成果转化。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让转化所得净收益中用于奖励课题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和研发团队的比例,由原来的不低于50%提高到70%,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实施表彰奖励。通过利益导向和荣誉给予,使优秀人才“名利双收”。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我省从三方面实施改革。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第三方评估,加强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监测,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和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从源头上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二是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实施“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和“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三晋首席技师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急需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创新人才多元投入方式。到2020年,三级财政人才专项资金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中部六省。选择若干试点单位,试行科研项目牵头人(单位)先行自主融资、政府全额担保贴息、科研成果收益偿还与政府宽容失败、共担风险政策相结合的新机制。打破科研经费“吃大锅饭”的体制,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点

        支持转型综改示范区在人才流动、成果转化、创业扶持、收益分配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项改革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用先行先试擦亮转型综改试验这个金字招牌”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打造山西“人才特区”、搭建平台、筑巢引凤的生动实践,是推动转型综改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