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硬仗

13.07.2016  14:34

本报评论员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主战场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硬仗”,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政隆强调指出。这是立足市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我市的具体实践。
      我市现有贫困村157个、贫困人口49788人,主要集中在娄烦县和阳曲县。这两个县贫困人口占到全市贫困总人口的98%,他们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度大。这两个县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硬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关乎脱贫攻坚质量与效益的课题。
      实践证明,离开生态谈发展是涸泽而渔,离开发展谈生态则是缘木求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这表明,能不能做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首先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事实上,只要思路对头、路径对头、方法对头,完全能够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的互促双赢。在这一点上,娄烦县的探索实践可以佐证。近年来,娄烦县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守住精准脱贫和生态建设两条底线,通过绿色产业带动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促进扶贫攻坚,为贫困山区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既是当前治贫之举,也是长远固本之道。然而,打好这两场硬仗,绝非易事。
      要通过植树造林、治山治水,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增收与生态改善互促共赢,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实现同频共振。水土流失和“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等问题在阳曲、娄烦两县依然严重,成为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突出因素,要坚持水利富民导向,把治山治水与治穷结合起来,下大力气抓好水土流失这个“短板”,实现兴水脱贫富民。
      要通过抓产业、转移就业,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选择好一个产业既能带动农民增收,又能促进生态建设。要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城市需求、产业链延伸做文章,加快培育一批优势高效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转移就业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保护生态的重要举措。我市有这个市场需求,有这个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好,要对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多想办法、多做实事、务求实效,使其成为实现脱贫的重要突破口。
      要通过易地搬迁、保障兜底,打好脱贫攻坚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实施易地搬迁是根本举措。目前,我市有92个村的1.38万人生活在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山区,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易地搬迁与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旧村开发、村庄撤并、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稳妥推进。我市有1.2万左右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这部分人也要按照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依靠社保兜底来脱贫。
      要通过理顺机制、对口帮扶,打好脱贫攻坚战。开展“城区包乡、单位包村”对口帮扶,是市委、市政府从我市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对口机制,落实帮扶责任。对口帮扶,既要进行必要的“输血”,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又要立足城乡统筹、互利共赢,推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精准扶贫、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激发协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的发展新理念,坚持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方式,把治山治水治穷与建设美丽太原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硬仗,让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