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项新政促全面扩大开放

17.07.2015  13:12

支持企业“走出去”,采取有力举措“引进来”,打造全球低碳环保经济开放高地,推动大同、运城、长治、五台山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整合开发以黄河为纽带的适合境外游客的系列旅游产品,打造“美丽中国·天下黄河”旅游精品线路……

7月16日,从省政府获悉:《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出台,未来,我省将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计划通过多项新政,力争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1 打造“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

作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重要载体,我省将打造“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制定发布山西品牌产品、招商项目、对外投资、精品旅游线路目录,滚动实施“山西品牌丝路行”年度行动计划。在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商旅文一体化宣传推介,推动我省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走出去”。

未来,我省将利用晋非经贸合作区在非洲的区位优势,建设我省面向东非、南非市场的商贸物流中心。

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支持我省钢铁、焦化、电力、水泥、建筑等企业联合与合作,在东南亚国家建设采煤——焦化——发电一体化循环工业园区,形成我省优势产能转移的集聚地,打造我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点。

利用中亚地区铁、铜、铬等矿产资源优势,支持我省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投资能源矿产,打造资源深加工工业园。依托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乌兹别克斯坦扎克工业园以及中部六省9个境外园区,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我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开拓欧亚市场。

2 推动我省民航业深度融入京津冀

未来,我省将利用天津自贸区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期货保税交割、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改革试点,以及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建立我省工业产品在天津自贸区的贸易服务平台,推动我省不锈钢、煤炭、机械设备等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便利先进技术设备和大宗原材料扩大进口。推动省内企业参与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加强我省各类口岸与港口通关便利化合作,形成我省产品出海快速通道。积极推动我省民航业融入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战略,实现省内机场与京津冀三地机场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协同打造北京—山西—陕西中华文明黄金走廊;依托跨区输电输煤大通道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站和煤电一体化电厂。我省将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晋城煤机装备制造、煤化工、建筑陶瓷产业,长治电子信息、煤化工、生物医药、机械产业,运城汽车配件、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铝镁铜产业全面对接协作中原经济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3 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今年起,我省将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计划制定完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实施方案,建立“三省四市”省级协调机制。深度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倾力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建立更加紧密的沿黄经济协作区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黄河几字湾”5省21市城市集群化发展,形成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建立沿黄经济带煤炭产业合作机制,共同维护煤炭市场秩序,促进煤炭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运城—灵宝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提升黄河9省旅游联盟作用。整合开发以黄河为纽带的适合境外游客的系列旅游产品,打造“美丽中国·天下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核心旅游资源一卡通。推动建立沿黄文化艺术产品交流交易机制,重点开发老牛湾、壶口瀑布、关帝文化产业园、鹳鹊楼、永乐宫、碛口古镇、蔡家崖等景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4 实施精准化招商大力开展主题招商

我省将全面实施精准化招商。计划筛选一批有投资意向、符合我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招商引资对象,建立重点企业客户档案和项目台账,制定招商指南,绘制招商路线图,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成功率。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组织以小团组、小分队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化招商团队,多频次、点对点、一对一地开展精准招商。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主题招商。重点开展新一轮央企入晋、跨国公司入晋、民企入晋、晋商回乡主题招商活动。在北京举行“央企入晋”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会,落实好与央企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新签约一批合作项目,推进我省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向全方位纵深发展。在上海举行跨国公司产业对接会,重点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在广州举办“民企入晋”晋粤交流合作项目对接会,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向在外晋商发布全省重点招商项目,依托工商联组织、晋商大会、海内外晋商组织等,推动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吸引企业家来晋投资兴业。

5 支持企业以工程换资源、以项目换资源

创新“走出去”产能合作方式。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商会协会,建立我省“走出去”企业联盟。依托我省能源矿产、装备制造、地质勘探、建筑工程等优势资源,吸引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联合“走出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鼓励企业以BOT、PPP等方式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设备、技术、标准、服务和人员“走出去”。支持企业以工程换资源、以项目换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我省将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组织开展转型产业招商,围绕做好煤炭和非煤两篇文章,以煤基装备、煤化工、煤层气、煤基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突出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引进一批转型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开展主导产业配套招商,围绕省内优势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等重要战略投资者,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强化旅游产业市场化建设,引进大型旅游投资企业和旅游公司。

6 建立外事审批绿色通道

今后,我省将强化“走出去”指导和服务。建立“走出去”部门联席协调机制。深化“走出去”管理体制改革,贯彻企业投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原则,制定境外投资项目、企业、外汇备案流程图,落实境外投资管理备案制。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政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企业“走出去”投资咨询服务,组织面向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题培训,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投资政策、环境信息和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等支持。

为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输出的设备、材料等物资提供通关便利。建立外事审批绿色通道,优化企业人员出国(境)审批流程。积极为企业申办APEC(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

7 每年在太原举办“低碳发展高峰论坛

我省计划将中国(山西)国际低碳发展高峰论坛,打造成世界低碳经济开放交流的高地。围绕“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的主题,每年在太原举办“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将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的功能定位向“集散低碳新思维、探索低碳新技术”转变,提升博览会在国际低碳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将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国际低碳技术科学研发的高地。围绕优势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在创新城核心区配置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际性煤炭清洁开采与利用的技术研发基地,在煤炭绿色开采、煤层气开采、煤炭综合利用、现代煤化工、CO2捕捉封存及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抢占全球制高点。在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分布式能源、电网智能化以及碳材料、合金材料、磁性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领域建设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

将煤基产业创新链打造成低碳经济国际合作的高地。启动运行煤基低碳联合基金,实施煤基低碳重大专项。吸引国内外科研力量,选择煤层气、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机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创新链。瞄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优势关键基础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布局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重点项目,提升科技攻关国际化水平。加强我省与澳大利亚、英国、欧盟、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在煤炭地下气化方面的合作。

8 在太原、大同、临汾建设无水港

未来,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开放口岸平台。全面推行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扩大至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构建快速高效的立体通关体系。加快提升太原航空口岸开放水平,推动大同、运城、长治、五台山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精简通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提升通关效率,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大力推进铁路口岸建设,加快在太原、大同、临汾建设无水港,重点做好与相关省市港口对接,开通至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的“五定班列”,提升外贸物流“门到门”“站到站”直达服务能力,打造畅通便利出海口。

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构建全省保税物流平台体系。推动全省符合条件的进出口企业、设区市申建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构建全省保税物流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作用,积极申请国家进口汽车、肉类指定口岸,大力发展其他新型保税服务。推动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完善基础设施,推行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领域可复制推广的政策措施,推动3—5家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项目落地。

9 实现山西优秀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建立对外交流平台。以煤炭产业合作为纽带,拓展我省友好城市网络。推动国际机构、商贸协会组织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晋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建立与外国驻华使领馆、我驻外使领馆及驻外经商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跨国公司代表处、海外晋商组织等商协会、境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机制,有针对性邀请国外高层经贸团组访问山西。依托国家驻外经贸促进机构以及山西与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机制,搭建我省在境外的招商平台。建立山西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网络服务平台。依托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关公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山西优秀文化艺术和文化产品“走出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大资金支持。整合现有各类涉及扩大开放的资金,集中用于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推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要维维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