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敲警钟:别让志愿毁一生 做好生涯规划

13.03.2016  18:34

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行之有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储备。

高考填报志愿则是人生职业的一次重要定位,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次设计。如何选报高校和专业,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今后的职业方向,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生的发展轨迹。因此,面对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与学生应该把职业规划前置到大学开始以前,未雨绸缪,通过专家咨询、收集资料、网络查询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为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做足功课。

填报志愿前必须奏响规划三步曲

第一,了解自己,如性格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的适应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外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和积极性的专业,例如管理、法律、经济、市场营销等;内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的计划性、敏感性、逻辑性的职业,例如研发、会计、技术等。

如,有个内向的同学报考了旅游管理,结果发现自己与这个专业格格不入。她喜欢静,而旅游专业的活动较多;她不喜欢表达自己,而旅游管理又要求她要多与人接触。同样,如果一个外向的同学选择了药剂研究,他同样会觉得很痛苦。在社会资源方面,我们最不可能选择的就是我们的出身,出生的时间与地方、家庭条件、环境、教育资源等都是我们不能改变的,而实际上,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却会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产生密不可分的影响,所以不得不有所考虑。

第二,了解专业和学校的信息,要考虑院校和专业的情况。

被录取的专业与毕业后的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慎重对待。同学们应尽量多地了解院校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奖(助)学金的设置等,了解所要填报专业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景,以及这些院校和专业在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报考情况等。

如果同学们对专业的选择有了“超前意识”,考虑到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就能在以志向定志愿的前提下,克服一味随大流而盲目追“热门”。

第三,综合分析自身的情况和专业、就业的信息,仔细对比,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

填报志愿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在兴趣爱好、专业情况和就业前景之间,如何取舍、如何平衡,都要深思熟虑,不可顾此失彼。如有个同学很喜欢考古学专业,立志要当一位考古学家,而且他的高考成绩也足够填报该专业排名较好的高校。从个人意愿和性格出发,该同学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但是回归现实,考古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选择面比较小,而且工作条件和环境会比较艰苦,该同学是独子,毕业后家里的担子几乎是全部落在他身上的。通过各方面的权衡考虑,该同学还是决定放弃最喜欢的考古学专业,选择了对自己来说可以接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由此可见,当面对现实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各方因素和条件,确定另一个较为适合的目标,或许才能实现最佳的结果。

生涯规划的理念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进了中学,成为选科、选专业、填志愿等重要学业节点的必要考虑因素,让我们告别了盲目选择的时代,让我们成为对自己负责的人,如果有人说生涯+中学的理念很前卫,我会告诉你,不,它并不前卫,它是现代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