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危信?一次交易卖光一世人情

15.03.2016  09:39

    这个方便的社交软件在带给人们沟通方便的同时,也促生了一个"新事物"--微信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微信营销的双方在微信上是好友,在现实中也可能是朋友,因为是朋友,就有一份交情在里面。无孔不入的商家盯上了这份"交情",开始在微信上做起了交情生意,并愈演愈烈。然而,由于微信平台的特殊性和隐蔽性,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经营行为几乎都属个人经营,监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上当受骗的案例不在少数。对此,不少市民感叹,一次产品卖光了一世人情。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将微信广告纳入监管范围,别让"微信"变"危信"。

    朋友圈逐渐变味了

    “说实话,好几次都想把她拉黑,但碍于

    朋友的情面,每次都忍住了,但这样刷屏实在让人有点受不了。”前两天,在新建路上班的小芳犹豫再三后,将微信好友圈中一位好友的朋友圈权限设置成了“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小芳说的这位女性朋友,是她朋友圈里一位资深的微商,每天不是卖老北京足贴、中翌理财,就是各种阿迪达斯、耐克等“名牌”运动鞋,一打开微信,满屏都是她的产品。“实在受不了,我就悄悄把她拉黑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时下不少市民在拿起手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刷朋友圈,手指往下划一划,已成了下意识的动作。“大约一两年前,我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晒面膜,分享面膜的各种优点,刚开始频率并不高,而且中间还夹杂一些‘小鸡汤’和美食,所以我并没有意识到她是在卖东西。”小芳说,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朋友的面膜出现几率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是分享,变成了轰炸式的产品介绍,而且还附有买卖链接。“我才回过神来,原来是微商。

    再后来,小芳发现,圈里越来越多的人“下海”了。卖的东西也越来越“五花八门”,蛋糕、包包、衣服、土特产甚至还有房产。“原来只是晒晒心情,聊聊感情,没有想到,晒着晒着,‘味道’变了。满屏的卖东西信息,有时候要刷好几下才会看到一条正常的信息,真的让人很烦。”小芳说,她从年前开始逐渐清理朋友圈,对于一些不是特别熟的人,直接拉黑处理,而对于一些关系还算好的朋友,就选择暂时屏蔽他们的朋友圈消息。

    朋友圈开始“”钱了

    确如小芳所说,时下很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做生意的“朋友”越来越多了。“现在逛朋友圈就像在逛淘宝一样,不管你喜不喜欢,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人在卖东西。”市民陈龙告诉记者。“‘支持专柜验货’的国外化妆品代购、琳琅满目的首饰、刚出炉的杯子蛋糕……只要食指下拉,就能看到朋友们出售各种产品的信息,这朋友圈都成‘圈钱圈’了。”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手机用户,发现九成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人在做这样的微信生意。

    80后小李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去年三四月份开始,她也在微信上卖起了婴儿用品。小李有份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卖婴儿用品”对她来说只不过是闲暇时光赚点零花钱。小李原来在淘宝上也开过小店,但她发现,淘宝店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除了每天要更新商品、撰写文案,还要出创意、想点子、做推广,如果长时间不更新的商品,有可能被自动下架。再加上淘宝上中小卖家多如牛毛,自觉力不从心的她选择了“转移阵地”。“微信就不一样,没有那么多限制,随时随地可以推送。我的商品大多是从朋友那边拿过来的,有些是自己平时收藏的。用手机简单拍几张图片、编辑一下文字,几分钟在朋友圈里发了出来。有朋友看了喜欢,我就给他快递过去,货款用支付宝打过来,赚个差价。”小李说,她也知道好多朋友屏蔽了她的信息,但是无所谓,微信朋友圈的朋友,许多并不是特别要好的。

    “不用开店,不用租房,也不需要什么正规经营资质;靠朋友转发,销售规模的增长是几何级的。此外客户评价被区隔,单向沟通,客户没有比价可能。”在朋友圈卖东西的胡先生说,在朋友圈卖东西,低成本低风险,卖出去就是赚。

    朋友圈竟然坑朋友了

    朋友圈的营销是“情感销售”,这种基于信任关系的销售是深度传播,好处显而易见。然而,也正是这种人情买卖,坑了不少朋友。

    今年三四月份,马女士的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内发了一条关于卡迪珠宝的销售广告,朋友称是自己朋友的店,希望大家支持。马女士看了广告链接,认为所销售的珠宝价格较便宜,便通过网银花费199元订购了一款银制吊坠,对方承诺7天无理由退换货。令马女士没有想到的是,订货后一个月,她竟然还没有收到卖家发出的货。马女士几次联系对方无果后,希望退款处理,没想到对方承诺的无理由退款,却根本不作数,并明确表示不退款,还扬言:“想起诉就起诉去。

    类似的经历。市民侯女士的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做韩国代购,侯女士看上一双运动鞋,原价1988元,优惠价499元,侯女士毫不犹豫就下单了。收到货后,侯女士发现实物和图片差距太大,就想退货,对方让她把鞋退到河南。“这不是韩国代购的吗?为什么要退到河南?”侯女士的朋友对这样质问表示很不高兴,这单生意结束后,侯女士被朋友拉黑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朋友圈购物买到假货的事例并不在少数,很多“微商”自身并不清楚货源,只是通过发展“上下线”串货来进行销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商”告诉记者,一套化妆品每经一道手会加价30元左右,有些奢侈品甚至加价100元,这样算下来,成本远低于正常出厂价的商品极有可能是假货。有些“微商”都没见过真实的货物,只负责发图片赚取抽成,这样的销售方式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

    朋友圈人情困住维权

    “那些图片看上去和正品一样,价格又便宜,真的很诱人!”市民王青向记者透露了自己在微信上购买假货的经历。她看中了一款包包,由于卖主和她是多年的朋友,并称这些商品是托美国的亲戚捎回来的,绝对是正品,还有专柜小票手续齐全,王青就下狠心买了一个。

    “邮回来的包包还不如普通包,哪敢比正品,都怪我贪图小便宜,误信了朋友,只能是花钱买个教训。”王青知道自己买到了假货,但由于是自己朋友,碍于面子不好投诉只好作罢。像王青这样,买了假货选择吃哑巴亏的微信购物顾客不在少数。而商家正是看中了这点。一位微信代购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微信平台,是因为微信朋友圈都是熟人,不是朋友就是朋友的朋友,所以在微信上营销容易让消费者相信。

    记者就“朋友圈”代购多的现象咨询了12315申诉举报服务热线。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微信购物本身具有门槛低、运营成本低、操作便捷等特点,大部分“微商”没有实体店,做的就是“熟人”生意。微信代购之所以被广大网友接受,主要是抓住了好朋友间相互信任的心理特点,卖家信息是否真实、商品质量如何、收款后能否发货、售后服务如何保障,这些因素都依赖于卖家的诚信度,购买者完全被动,很显然这样的购物肯定存在很多的消费风险。

    记者了解到,关于微信代购方面的投诉目前并不是很多。据介绍,投诉少不是因为侵权行为少,而是因为微信代购大多是熟人之间交易,基于人情等因素考虑,消费者即使蒙受了利益损失,也会选择息事宁人,从而使微信“代购”维权遇到困境。同时,记者了解到,微信购物不同于一般的网购,国家工商总局在监管“微店”等依靠社交工具来盈利的经营行为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

    该工作人员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要确认商品质量,后期的三包保证是否齐全,如遇付款不发货、售后问题等,可以用手机截屏保留聊天记录等凭证来维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