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富美,三农新跨越

07.03.2015  11:46

  让农业更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015年中央1号文件

  黑龙江绥化市市长王金会代表

  大粮仓要确保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大粮仓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推进大基地、大粮仓向大工厂、大厨房、大粮商的产业化升级。

  一是向科技要产能,向科技要增量。突出良种、良法、良机,算好安全账、经济账、社会效益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向生态要绿色,确保吃出安全。肥料和农药的控制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严格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实施黑土地综合治理、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措施,确保农产品真正绿色。三是向市场要发展空间,确保卖出安全。粮食安全要通过改革创新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掌握在新型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工人和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手中,实现规模种植、合作经营,少数人种地,多数人创业,确保农村稳定。

  (人民日报记者 袁 泉)

  江西上饶市委书记陈俊卿代表

  主产区粮食应就地转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在一些有条件的农业生产区,要加快实施就地转化,完善农业深加工这条产业链。

  上饶是江西粮食主产区,通过产业化经营与科技创新以及积极推广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种植,拥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这些年,上饶围绕这些优质农产品,加快农业加工产业的发展,不仅逐步完善农业全产业链,还让当地农民获得更高的附加值。目前,上饶正在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按照“有规划、有标准、有主体、有产业、有品牌、有机构”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完善农业全产业链。

  (人民日报记者 吴齐强 钱 伟)

  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委员

  完善粮食储备监管机制

  我国现行国有四大粮食储备、经营机构,其中中储粮公司负责粮食储备,中粮集团等三家进行粮食经营。各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同,储粮的不管经营,经营的无责储粮。这种储备与经营的脱节,不仅增加了粮食安全威胁的隐患,轮换产生的损耗及粮食差价损失由国家承担,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产生粮食浪费。

  建议先行改革目前国有“四大粮商”,成立国家粮食安全监督机构。把中储粮改革成如同三大粮商一样性质,其现在拥有的固定资产,如粮食等可以与中粮集团等其它三家粮商一样独立经营,成为自负盈亏的粮食经营主体。粮食安全监管机构可参照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粮商主体及经营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审核粮商准入资质,监管粮商最低储量标准,以此倒逼粮商边卖粮边进粮。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把储粮的任务分解到粮商主体,不仅能保持国家安全线内的粮食储备,还因新旧粮的不断循环,减少传统轮换粮的损耗和损失。

  (人民日报记者 黄 娴)

  安徽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代表

  建立现代农业联合体

  目前,农业增产难增收,粮食怎么种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民有地不会种,土地谁来种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乡愁变“愁乡”,质量如何抓的问题逐步显现。要破解难题,应当突出问题导向,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进行了规范引领,通过“主体+载体+体系”,三位一体发展现代农业。以创新经营组织为核心,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解决“主体”问题;以建设农业基地为平台,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解决“载体”问题;以打造产业联合体为抓手,整合各类主体资源,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解决“体系”问题。

  建议在农业政策性保险普惠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型农业产业联合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探索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开展粮食结对合作。

  (人民日报记者 钱 伟 叶 琦)

  山东潍坊市市长刘曙光代表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水平。这抓住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回应了社会关切。

  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集散地和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走安全发展的路子,才能开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渠道。

  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大力推进“三个转变”。第一,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做好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精准化投入“三篇文章”,确保“产得好”。第二,要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强化全过程管理、实现全覆盖监督、做到零容忍处罚,努力“管得好”。第三,要加快转变营销模式,强化市场品质区别,实现优质优价,力争“卖得好”。

  (人民日报记者 赵 兵 卞民德)

  好医生攀西药业董事长耿福能代表

  严守农牧产品安全防线

  我国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各种“洋奶粉”等抢占国内市场,我国亟须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兽药中的抗生素使用为例,目前,人直接滥用抗生素已得到较好遏制,但通过农牧产品间接摄入抗生素的问题却始终没能解决。含有抗生素等物质的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长期食用后将危及人类身体健康,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牧产品安全和出口的一大障碍。

  对此,应将兽药的注册、申报、研发、生产及日常监督归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兽药管理不善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对养殖户尤其是农村散户的宣传,纠正其错误的用药观念,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迫使养殖户加强自我约束,全过程预防兽药不当使用及滥用造成的药物残留。应加快制定及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建立全国兽药残留监测体系,严守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关。

  (人民日报记者 徐 隽)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徐秋芳代表

  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全国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和博弈,仍需要多方位政策的支持。

  建议在研究和出台政策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将科技经费导向于针对某一地区、某一作物的农药肥水管理技术的研究;二是出台改进种植方式的政策,鼓励开展轮作、间作,充分利用植物本身对养分利用和固定的潜力;三是鼓励成立多维度、多形式的农业服务体系,为分散的农户以及小型农场提供专业服务;四是加强农药化肥总量控制,根据种植面积、复种指数以及作物种类分配数量,实现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五是取消化肥优惠政策,增加有机肥、低效肥、低毒农药的补贴力度,并采取税收、运费等差别化调控手段;六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避免过度追求粮食产量影响质量,同时可保证农民的收入。

  (人民日报记者 姜 洁 江 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代表

  补贴要调动产粮积极性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有几个趋向:一是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价格上升很快,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二是农地流转过程中“非粮化”的比例很高,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三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与老龄化,留守老人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低,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这些变化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方向形成矛盾。

  因此,建议对农业补贴机制进行完善,补贴调动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不一,生产成本不同,应该按承包经营规模、粮食产出能力和数量,实现粮食生产的全程核算基础上的递进式、阶梯式补贴。同时,在划定基本农田的基础上,要考虑划定基本粮田。除了土地的农业使用性质不变,种粮的属性也不能轻易变,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数量。

  (人民日报记者 郑 轶)

  江西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委员

  土地确权要有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受制于法律缺位、法律之间不一致,只得对权属不明和权属争议的土地实行“暂时搁置”,制约了确权工作的全面推进。

  建议按照中央“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及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要求,在法律法规中增加对于农村集体土地的“三权”即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规定。实行土地“三权”可分离,准许各地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探索具体的落实模式。确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的法律授权。有限度地放开抵押融资,允许凭借经营权证进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限额贷款,提高农民确权登记、规模整合、融资经营的积极性。同时,规范集体农用土地的产权界定、市场交易、收益使用等,将集体土地的实情、使用和收益等情况,作为确权登记颁证的重要基础。

  (人民日报记者 潘俊强)

  湖北钟祥彭墩村支部书记张德华代表

  土地流转要规范有序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现象逐渐增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协议、流转时间过长、流转后改变土地用途、出现大面积抛荒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没有进行土地规范流转的结果。

  土地规范流转,要做到流转前科学规划,流转中程序规范,流转后考虑经济效益。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农民致富,农民不参与、收入归个别人的土地流转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土地流转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土地归并,而应以土地的农业利用和大部分农民的需求为主导。

  (人民日报记者 时圣宇 程远州)

  让农民更富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2015年中央1号文件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委员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近年来,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相关政策与规划滞后;二是培训的宣传不够到位,许多农民工完全不知晓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三是培训的组织缺乏统一管理,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四是政策执行落实出现偏差,存在政策变了形、走了样甚至落了空的现象。

  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加强培训市场监管。同时,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培训主阵地,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此外,企业是农民工用工主体,应担负社会责任,加强培训力度。鼓励大型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奖励等方式予以支持。

  (人民日报记者 赵婀娜)

  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主任许锡龙代表

  银政合作解农户贷款难

  农户贷款难,难在缺乏有效抵押品,贷款管理费用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深入开展“银政合作”。自2012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联合甘肃省政府推出“双联惠农贷款”,由各级财政注资,组建58个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全程全额担保,农行对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省级财政对贷款全程全额贴息,同时抽调部分政府干部与农行客户经理一道,共同开展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就能撬动更多的低成本金融资金投入农户,改变农村发展缺乏资金的现状。联系当前正在推广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来看,政府应该在土地流转市场建设、信用环境打造等方面多下功夫多扶持。

  (人民日报记者 曹树林)

  广西百色市市长周异决代表

  整合资金促进生态移民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广西扶贫攻坚的任务很重,还没有脱贫的贫困群众大部分居住在石漠化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区,是扶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因此,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实施生态移民“挪穷窝”,完善配套设施,发展配套产业,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符合大石山区实际的好路子。

  我们测算过,把各种扶贫项目资金整合起来,一个贫困人口可以获得1.2万元的帮扶资金,再加上部分贷款就可以购地建房,然后在园区就业,每年有两万多元收入。山里的房子还可以进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2014年,百色市涉及可以整合的资金有41项共37.6亿元,实际上整合了1.43亿元,只占3.8%。百色18万人的生态移民任务,如果人均帮扶1.2万元,需要21.6亿元。如果能够实现更大力度的整合,即便整合20%,就可用不到3年的时间,提前完成任务,让百色18万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下山进城入谷,减贫脱贫致富”。

  (人民日报记者 庞革平 白之羽)

  江苏南通市市长张国华代表

  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和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要让城乡居民“钱袋子”更好地鼓起来。

  针对当前居民收入增长空间不足、增速放缓等问题,应该进一步落实产业、创业、就业、转移支付、加强帮扶等各项措施,不断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小额担保等政策落实力度,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群众就业。特别是在支持网络创业、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富民合作社等方面,一项一项落实措施。群众富不富,还要看保障能力、公共服务能不能让生活便捷、安心、舒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着眼根本建体系、立足当前办实事,坚决守住底线,保障好基本民生。

  (人民日报记者 申 琳 顾仲阳)

  湖南耒阳龙形村委会主任伍冬兰代表

  农民培训要形成合力

  当前,农业、林业、人力社保、科技、移民、妇联、扶贫办等部门都在搞农民培训。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培训机构绝大多数属于民办性质,师资条件和设施设备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足。培训主要靠政府出台文件从上往下推动,培训的内容仅局限于传统的一般性理论讲授,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

  改进农民培训工作,一是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县级政府层面要成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对现有政策、财力、人力和物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二是规范管理,增强效果。重点依托当地的技工院校、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培训的主体。另外,就业机构应建立用工信息库,及时发布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信息、工资价位分析和预测、市场用工需求信息等,开展订单、定点和定向式的培训。

  (人民日报记者 吴 丹 侯琳良)

  辽宁凌海小上五旗村支部书记张占宇代表

  农民致富要迈两道坎

  虽然利好政策一年多过一年,现在农民致富依然不易,至少要迈过两道坎。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几年,国家在这方面没少投入,但是问题还很突出,比如“村村通”,目前国道能通到各个村里,但很多村之间却无路可通。希望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不仅让城里和农村互通,也得让村与村相通。二是粮食价格偏低。解决粮价低的问题,要大力推进高效农业,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给予投入,并引导政府各部门形成行业支持。

  (人民日报记者 辛 阳 刘洪超)

  让农村更美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5年中央1号文件

  中国记协副主席何崇元委员

  重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据统计,我国农村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占总量的63.6%。农村垃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会威胁村民健康,处理不好,有毒有害物质会污染水源和土壤,村民自行焚烧处理垃圾会极大地污染空气。部分基层政府对垃圾处理方式不当,也会增加二次污染。

  目前尚未出台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国各地在进行农村垃圾处理时“无章可循”。建议尽快出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而且标准中一定要对垃圾清运出村的频率进行规定。同时,基层政府应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三级资金投入机制。同时,科学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统筹县域规划,每县集中建设1—2处垃圾处理设施。应设专人进行长效管理,并从源头上对村民进行环保科普教育。另外,可考虑将垃圾管理纳入基层官员政绩考核。

  (人民日报记者 刘 峰)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委员

  打通电商“最后一公里

  随着互联网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农村经济常态。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物流网络不发达、配送成本高、农民“触网”意识不强、电商人才匮乏等问题,“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度较大。

  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拿出一定资金,扶持有意愿、有能力发展农村电商的企业和农民网商,提升发展农村电商的积极性,引导更多农民从事农村电商,营造电商消费氛围。加快完善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仓储中心建设、冷链运输和投递配送信息化等物流体系建设,解决农村电商服务下沉难题。

  中国邮政有多年服务“三农”、服务民生的经验,若是能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扶持,可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大量重复投入,投资少见效快,对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记者 刘 峰)

  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代表

  “人的城镇化”要宜居

  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工业城市必须应对的问题。“人的城镇化”需要以宜居作为核心内容,必须坚持走生态之路,通过推进产城融合,来实现城市发展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城镇化建设要把“”摆在首要位置。正确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内在统一,打造经济与生态并进,社会与环境和谐的宜居城市,才是“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提高,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既把工业作为发展的命脉和脊梁,又把绿色生态作为滋润工业发展的重要给养,以倒逼机制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竞争合力上,使城市的环境和经济竞争力同步提升。将基本的环境质量作为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民日报记者 庞革平 白之羽)

  河北衡水市市长杨慧代表

  金融机构多到农村设网点

  融资是实现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影响较大,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在优化金融环境上进行改革。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监管,提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建议放宽金融行业准入,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支持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网点,让金融市场主体尽快多起来、活起来。支持发展各类投资企业,参与政府公共建设、市场企业发展的投融资。

  (人民日报记者 杨 柳)

责任编辑: 张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