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前黄安村机耕路建设小记

13.04.2016  11:54

      春耕备耕时节,我市各农业县区处处是大春生产的忙碌景象。3月23日一大早,山城的首场春雨过后,平定县东回镇前黄安村的村民李虎昌开着今年新买的拖拉机直奔自家耕地。他说:“自从修建了农田机耕路,乡亲们能开着农机来种地,跟以前相比可方便多了!”

      在前黄安村,新修建的水泥硬化机耕路让村民们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变得省心省力。作为我市山区机耕路建设的试点村,去年以来,该村共整修、扩建山路15余公里,完成机耕路硬化改造12公里。宽阔平整的水泥硬化机耕路,不仅为村民开展春耕生产提供了便利,也给该村村民的生活带来不少变化。

      “上地”的路好走了

      前黄安村位于平定县东部山区,全村现有耕地2519亩。作为传统的纯农业村,种地是大多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受地形条件影响,村中的耕地大多分布在村后的山坡上,以沟坝、梯田居多,且地块分散。农民种地长期依靠传统耕作模式,不仅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收成还常常得不到保障。前些年,村里有不少山区土地出现撂荒现象,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机耕路的建设。

      该村党支部书记裴海平介绍,村中一些以前修建的土石机耕路因长年得不到管理和养护,路况很差,村民们出入极为不便,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不仅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致使耕地撂荒,也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开展。

      2014年,我市将前黄安村列为山区机耕路建设试点村,市农机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在该村的两道山沟中率先修建了2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硬化示范机耕路,使村后山坡上的200亩耕地具备了机械化作业条件。2015年,市农机部门继续帮助前黄安村加快机耕路建设步伐,同时开展对原有机耕路的硬化建设,确保机耕道路建设和管理的顺利进行。

      经过近两年的示范建设,前黄安村现已建设成高标准水泥硬化机耕路12公里,土石机耕路15.5公里,覆盖全村65%以上的耕地。在前黄安村村后的山坡上,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横贯农田间,各类农机设备能够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不仅为村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也使该村的土地撂荒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如今,村中的一些农户开始在机耕路沿线开垦荒地,利用农机设备扩大玉米种植规模。

      购机的农户增多了

      和前黄安村类似,我市的不少山区村镇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山区农田缺乏机耕路,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为减轻农民劳作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2014年,我市出台了《加强机耕路建设促进全市山区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山区机耕路建设列上政府工作的议事议程。市农机部门在6个山区机耕路建设的试点村因地制宜开展机耕路建设,为这些村镇的农机化生产创造便利条件。

      在前黄安村,机耕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农民种地,也为当地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12公里长的水泥硬化机耕路延伸到田间地头,农机作业的便利性很快显现出来。从去年开始,村中的一些农民便开始利用适宜山区作业的小型播种机、旋耕机等农机设备,开展机耕机播作业,部分精明的农户除了将农机用于自家耕作,还驾驶农机到周边村镇为当地农民提供专门的农机服务,增加额外收入。

      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今年春耕备耕时节,不少农民到乡镇采购农机设备,为大春生产做足准备。村民时瑞宏家的10余亩耕地都是山区条块地,位置偏僻,人畜耕作费时费力。自从村里的机耕路修到了自家田地边,他便带领十六户农民购买了各类农机具,有了“铁牛”的帮忙,大大节约了种植成本,减轻了作业强度。据时瑞宏介绍,近两年,全村新增各类农机具30多台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

      村民的“腰包”变鼓了

      机耕路修通后,依托便利的农产品运输条件和该村天然、无污染的优秀农业产品,前黄安村逐渐开始了当地传统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近几年,村中先后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公司等经济组织,村支“两委”带领村民集资购入加工机械,开展核桃、小米、玉米等传统农产品的深加工,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目前,该村的核桃、小米加工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产品种类不断增多。依托产业带动,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从5000多元提高到8000多元。

      山区机耕路的建设促进了前黄安村农业稳步发展。市农机中心农机管理科科长杨存栋介绍,宽阔、平整的机耕路不仅方便农资运输、机耕作业,还能惠及周边的山林、农田管理,有效提升森林防火能力,是山村百姓的“致富路”“民生路”“发展路”。今年,市农机部门将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开展山区机耕路建设,同时加强对已建成机耕路的日常养护工作,让山区机耕路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