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帮扶破解发展瓶颈——水利部定点扶贫重庆的启示

17.02.2016  10:24

      按照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要求,水利部定点帮扶重庆市的城口、武隆、巫溪、开县、云阳、丰都等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二五”时期,水利部在帮扶过程中,将项目、政策扶持与弥补落后地区发展短板、保护生态安全相结合,从根源上夯实贫困地区水利发展长效基础;同时,水利部还通过差异化扶持,建立健全贫困地区水利投资倾斜机制,缓解制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瓶颈”问题,为做好中央部委定点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根源扶贫弥补发展短板


  光明村是城口县坪坝镇最贫困的村,村里一大半是贫困户。这里虽然挨着河边,日照也充足,但是干燥的沙土不保水也不保肥,只能种些苞谷、洋芋,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地的收入最多也就500元。2011年,水利部在这里启动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将1200亩坡地改为梯田,确保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同时,配套建设了20多个水池调水蓄水,并布局了节水灌溉管网,实现了滴水灌溉全覆盖。
  “水保项目实施后,村上不仅引进了一家红心猕猴桃种植企业,还组建了光明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坪坝镇党委书记程烈彬称,由于光明村种植的红心猕猴桃获得了有机认证,种植过程中连除草剂都不能使用,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工,村上245户村民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此打工。此外,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后,每亩地每年还有700元租金。等到合作社负债还清后,村民不再领取租金,而是按照土地入股的方式分红,一亩地分红预计有两三千元。
  “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买得起冰箱电视,从贫困户变为万元户。”村民庞大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4亩多地,土地流转费用一年接近3000元;老两口在基地打工,每人每天50元,虽说不是天天都有活干,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
      如果按照股份分红,一年光分红就有1万多元,再加上打工的工钱,这日子过得舒心。
      记者在这6县采访时了解到,水利部着眼6县因水致贫根源,先后建立了水利扶贫部省联系会议机制、水利扶贫项目年度计划会商机制、对口帮扶互访互动机制、水利定点扶贫年度调研制度和干部互派挂职制度等水利扶贫工作机制,将水利项目、政策扶持与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建设相结合,重点解决困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短板”,增强了这些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后劲。以巫溪县为例,就在水利部帮扶下,利用境内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清洁、高效水电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目前,巫溪水电开发收入占到本级财政收入的1∕7。
      针对部分山区水源不足问题,水利部还积极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以水定点,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饮水安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等建设内容,统筹解决搬迁群众的涉水问题。
      “水利部打破了‘就水利说水利’的传统思路,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县的造血功能。”市水利局局长王爱祖称,6县自然条件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大,工程性缺水严重,是新阶段定点扶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但在水利部倾情倾力帮扶下,6县国民生产总值由2010年477.41亿元增加到2014年806.17亿元,年均增速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4830元提高到2014年7964元,增长了64.8%;贫困人口由2010年56.71万人减少到2014年49.64万人,减少了7.07万人。


      建倾斜机制差异化帮扶


      地处三峡库区的云阳县黄石镇,由于老水厂年久失修,制水工艺落后,日供水量仅800多立方米,只能覆盖1000多名群众,大量场镇居民还需要挑水、捡溪沟水喝。一遇旱季,不少群众喝的就是黄浑水,有的地方甚至是人畜共饮水,水质没法保障。黄石镇党委书记陈宗亮说:“这些年解决饮水安全,一直是基层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但由于县、镇财力薄弱,没钱对水厂提质改造,群众诉求难解决。
      变化发生在2014年,在水利部帮扶下,云阳县落实国家人饮安全资金,在黄石镇投入近700万元,新建了日处理5000多立方米的新水厂,这里配水井、循环沉淀池、过滤池、水消毒设备等一应俱全,水质达到国家安全饮用水标准,能满足镇里2万多人饮水需求。
      “云阳是财政穷县,不少民生水利项目基层‘投不起’。为解决这一难题,水利部在扶贫帮困中,坚持倾斜性帮扶原则,以人饮安全为例,中央、市级投入标准达到729元/人,比非贫困地区高出近一倍,缓解了基层筹资压力。”云阳县水务局局长邹永佩说,正是有了扶贫倾斜,“十二五”时期云阳县新建了20多个标准化水厂,使40多万农村群众告别了找水、挑水,饮用不安全水的历史。
      在水利部关心支持下,我市对这6县纳入国家有关水利规划的各类水利项目,均实行差异化的投资政策,6县中型水库、水土保持项目等市级以上资金投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0%。
      在王爱祖看来,水利部针对贫困地区进行倾斜性帮扶,就是重点将水利扶贫,投入“瞄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打好资金筹集“组合拳”,让政策叠加效应得以充分释放,解决影响基层脱贫的“水瓶颈”。“十二五”以来,中央和市级对这6县水利投入达89.95亿元。


      向水利改革要发展效益

      水利部落实定点扶贫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将水利改革和扶贫帮困相互结合,重点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不少“小农水”工程处于“重建轻管”状态,水利建设投入很多,但由于相关经费、人员、机制落实不到位,管护难度大,导致投资浪费,无法发挥长效作用。开县厚坝镇宝丰水库设计蓄水量70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2000多亩,也是2.5万多群众供水水源。“以前由于管护无法落实,有人用水却无人管水,导致宝丰水库长期处于过度消耗的状态。由于水库供水量不足,2013年厚坝镇曾断水两个月,县里不得不紧急开辟备用水源,还用消防车送水救急。”开县水务局局长韦毅坦言,县里各类型“小农水”工程有2万多处,类似宝丰水库这样有人建、无人管的不是少数。
      为帮助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难题,水利部将开县确定为国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一方面明晰水利产权归属,“坐实”设施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机制建设,成立机构、落实人员、补贴资金,重点破解水利设施“无人管、无钱管、管不好”的问题。
      韦毅说:“在水利部定点帮扶、指导下,开县成立水库管理中心和乡镇水利站,重点解决各类型水利设施无人管的问题,同时明确政府管护责任,每年安排4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管护。
      在水利部指导下,6县把水利建设与推进水利改革紧密结合,先后完成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改革,多项水利改革举措正在我市落地: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在乡镇一级建立水利服务站,重点承担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等职能,通过配套绩效考评、工程设施管护等制度,使基层向“有人管水”迈出了新的一步;试点实施农村水价形成机制改革,重点依托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规模用水组织,建立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农业水价成本制度,形成市场化用水模式,使灌排工程良性运行……
      王爱祖坦言,“十二五”以来,是6县投入最大、水利民生问题解决最实,水利改革发展最快的5年。5年来,6县水资源利用率由3.67%提升到4.1%,水利工程供水总量由11.55亿立方米增加到12.4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125.13万亩增加到140.96万亩。(记者 李薇帆)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