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支撑山西工业经济发展——《山西省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方案》解读

28.09.2014  17:20

  “我省工业经济要走上内生增长、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轨道,就要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目标,着力实施创新主体强化、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团队培育、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应用推广五大工程,重点推进九大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研发,切实发挥创新在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9月26日,《山西省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方案》出台,省经信委相关人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目标明确:初步建立工业经济创新驱动机制

这位人士告诉笔者,《山西省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方案》执行期为2014-2020年。目标是到2020年,我省工业经济创新驱动机制初步建立。具体的工作目标则体现在一组数字上: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在2012年0.64%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20年超过1.5%。

——全省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在2012年600余户的基础上,年均增长6.5%,到2020年超过1000户,其中国家级超过35户,省级超过280户。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2012年2345件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达到5000件以上。

——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2年928.4亿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如何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活动、产出的主体?

行动方案》提出:在投入方面,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95%以上的省级技术创新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带动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强与省税务部门的沟通联动,降低企业研发投入成本;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须达到1.5%以上,到2020年除能源类企业外须达到2.5%以上。

在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方面,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完善企业创新活动管理、奖励办法;制定年度省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指南,鼓励企业围绕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电动汽车、物联网、煤层气装备等我省支柱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在鼓励企业获取创新产出方面,推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实施,通过试点企业带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提升,到2020年试点企业达到100户;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更多的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对作为第一变革单位新制定以上标准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笔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户、省级中心180户、市级中心超过400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0户。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各类研发平台为辅助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如何完善这一技术创新体系?

行动方案》提出,要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技术中心优胜劣汰机制;重点推动煤基重点产业及物流、文化、农业等非工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技术中心对全经济领域的覆盖;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在科技创新城及国内外发达地区设立分中心、开展国际合作或海外并购,并对通过以上方式掌握核心技术的给予一定支持;支持有能力的行业技术中心着眼产业链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装备进行技术开发,填补产业链技术空白,到2020年行业技术中心超过20个;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在我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发挥对行业内企业中的平台、组织、服务作用,到2020年重点产业技术联盟超过10个。此外,到2020年要培育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超过100户。

培育技术创新团队

围绕煤基低碳等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和战略性产品开发,我们要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培育30个以上在全国具有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省经信委相关人士告诉笔者。

行动方案》提出,要探索“技术领导+创新团队”的培养组织模式,联合省有关部门,对创新团队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服务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

要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申报评价指标体系,扩大创新中心对经济各领域的覆盖,到2020年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超过50家。鼓励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承担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对企业依托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要加强产学研用深入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具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尽快产业化、市场化。同时推进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达到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