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峰翠岭抱碧波 固本涵源泽三晋

18.08.2019  06:22

汾河自然保护区俯瞰。米国伟 摄

  穿行在清溪幽谷与林间小道中,听着鸟雀欢鸣,吸着清润空气,心里充满了惬意。当走到山顶放眼望去时,在那轻笼着一层缥缈云烟的天空下,一座座绵延而去的苍翠山岭与鸣禽翔集、碧波万顷的汾河水库构成了一幅生动而优美的山水画卷。这里就是位于娄烦县境内的山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山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7万公顷,由东山区块、细米沟区块、天池店区块三部分组成,分别位于汾河水库的东北部、西部、南部,宛如三条绿色巨屏拱卫着一块偌大的碧玉一般;在保护区内,有细米沟河、老马沟河、雷家庄沟河、双井河、重皮沟河、水峪沟河、涧河等八条大小河流,长年累月不断地注入水库,成为其源头活水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集汾河中下游的防洪、饮水、灌溉等功能于一身的汾河水库是镶嵌在层峦叠嶂里的一颗明珠的话,那么它之所以璀璨夺目,靠的是人们历久弥坚对这块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守护与修复。

  只有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系统,才能拯救那些尚存的濒危物种,才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省城乃至三晋大地。这一切,离不开省、市及地方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人们科学生态理念的树立,更离不开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们默默的奉献与辛勤的汗水。

   生态理念渐入人心

  山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3年,与娄烦县汾河国有林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林场始建于1963年,已有些“老字号”的意味了,因而,多年来,虽然挂起“保护区”的牌子,但工作思路和方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大的改变,很多工作都是依惯性而为。工作要向“保护区”转变,随着近几年来我市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家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走进山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

  护区管理局办公楼,迎面的墙上便是两行白底绿色大字:“绿色产业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正是他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的自觉诠释与行动指南。

  说到观念的转变,不能不提这几年持续进行的国有林场改革。2016年,我省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展开,历时3年完成,基本实现了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转变、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转变。通过改革,财政保障逐步得到落实;通过改革,职工民生显著改善,特别是补缴了过去国有林场拖欠职工的养老与医疗保险。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地方生态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更加激发出了养林护林人的工作热情与活力,尤为重要的是促进了“这套人马”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前,他们只是盯着一个“”字,护林、养林、卖木材;现在,已从单一的护林养林转变到对区域内水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的全面建设上来了。对此,保护区科研技术室主任王跃文说:“对自然保护地的高定位与一系列改革,激荡着我们林业追梦人的心,使我们对保护区工作有了更高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保护工作全面推进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区的工作核心。这些年来,保护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着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摸清家底来完善资源档案,特别是在今年6月,保护区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完成了9万余字的“本底资源调查报告” ,为保护区的科学化、规范化保护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王跃文说:“我们在办公室学的是政策、统一的是思想,要真正把这方山水养护好,还必须在实践中去学。这几年中,我们邀请了山西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来保护区进行考察、研究,通过让他们实地观摩与指导,大家学到了很多养林护林新知识、新方法;同时,更加启发我们思考自己应该调查什么、研究什么、保护什么,怎么调查、怎么研究、怎么保护。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

  围绕生态保护这一重点,这几年来他们规范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完善设施,进行保护区标志牌、界碑、界桩、巡护道路等建设,使保护区的界线和功能区范围更加明确,巡护管理工作更加快捷方便,也进一步强化了周边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通过造林育林,不断扩大植被覆盖面,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逐年递增;通过探索行之有效的巡护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严密的巡护管理体系,包括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日常巡护、检查巡护、监测巡护,使巡护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效率化;通过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按照应对重大疫情发生的要求,做好了必要的物资储备,确保在突发性野生动物疫情面前能快速、有序、安全地妥善应对,完成了H7N9、 H5N1等禽流感病毒的监测防控工作;通过广泛开展科普宣教和护林防火宣传,提高周边群众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建立联动机制,与周边地区有关部门和群众建立了广泛联系,以达到共同保护、共同发展的目的……

   防患之弦常绷不懈

  巡护管理是资源保护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性工作。担当这项工作的有50多位管护员。他们每个月要巡护25次,完成对辖区的全覆盖。即使是在炎炎夏日,也要身着厚厚的工作服,扛着铁锹、扫帚,带着干粮,穿行在密林草丛中,工作重点包括防火、防病虫害,以及发现并阻止乱砍滥伐林木与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崖坡沟坎,用汗水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与大大小小的生灵。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这两年来保护区内的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违法行为越来越少,各级组织和群众的防火意识、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但防患之弦绝不可松懈,因为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祸。对此,保护区管理局李建忠局长给记者讲了一件“病虫害加火情”的往事:

  去年5月的一天,细米沟保护站报告发现了落叶松病虫害,李建忠立刻带防治人员去现场勘查:几千亩的落叶松叶子因病虫害开始变红。大家看在眼里,心里又急又疼。病虫害的危害之大,一夜之间便可毁林一片,如果蔓延开来更是不堪设想。在组织人力展开救治的同时,他们马上向市、县报告请援。忙碌一上午后,负责施药的员工们陆续离开现场,突然局里值班电话响起:细米沟又出现了火情。李建忠闻讯,立刻打电话安排并往现场赶;正在吃饭的员工们接到火警工作指令,也纷纷扔下饭碗急速扑向火警地……直到全部处置完并确认安全后,大家才撤离。李建忠说,对火情、病虫害,必须“打早、打小、打了”。在重点防范时期,除了强化各保护站的巡察工作外,每个办公室的门后都备着铁锹等应急工具,一有情况,拎上就走。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管火的关键是管人,只有每个人都能绷紧一根弦、不敢有丝毫侥幸和懈怠,才能防患于未然。

  科学理念的巨大魅力采访完山西汾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后,记者更加深切地理解着“源头活水”这一常于口头的内涵:它不仅仅于自然界如此;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便在于它是人类建设美好家园这一“活水”之“源头”。近年来,特别是这两年来,我市坚定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弃了地方“小经济”,着眼未来生态文明的“大经济”。而今,山里的荒坡绿了,林中的鸟兽增了;城里的碧水蓝天多了,家园的空气新了。这一切变化,充分展示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所释放出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