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 山西能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黑马”?

28.05.2015  18:38

  

  俗话说“三千年文化看陕西  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但谈到山西,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并不能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山西省的文化资源为何没有得到真正合理的开发?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出口又在哪儿?为此,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专访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创意产业主任闫爱平。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资源丰富。除了黄河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之外,还有晋商文化、边塞文化、太行文化。在民俗方面,既有剪纸、花馍、面塑,又有布画、刺绣、草编等;在红色旅游方面,也有别的省份所不具有的优势,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将近1460处;在饮食方面,山西更是独具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醋文化。“山西省文化资源丰富,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开发”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创意产业主任闫爱平这样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大形势的变化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传统能源开始逐渐在走下坡路,金融危机对于山西的影响直到现在才真正凸现出来。”闫爱平谈到。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2014年山西GDP增速仅为4.9%,比2014年年初预期减少4.1%。增速垫底全国。山西省长李小鹏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预期性指标未能达到预期,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总体疲软。特别是山西最大的支柱产业煤炭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效益锐减,影响到地区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和财政收入等效益指标。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山西省谋求战略转型的新出口。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加大推动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山西省作为文化大省,更应该紧随时代步伐,迎合发展机遇,做强文化产业,推动转型升级。谈及对于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闫爱平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他认为,文化产业首先应该是“”与“”的统一,既要内容为王,又要形成规模化。“任何一种文化产品是否有市场,决定在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其艺术表现形式。在思考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时候,率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文化产品的内容。酒好也怕巷子深,前提必须是好酒。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所谓的  ‘互联网+’,‘  文化+’也都只是概念,只是手段。同时,文化产业也应该是一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形不成规模效应,就不能称之为产业。”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必须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没有实用性,就形成不了产业规模;没有艺术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不了产品价值”,文化创意产品应该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性的文化元素挖掘,实现创意嫁接。闫爱平以关公为例,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创意发展可以充分结合本土文化基因,而不是简单只做低端陶瓷复制,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打开思路,充分借助其他艺术载体来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 

  再者,融合发展时代文化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互联网、科技、金融、设备制造、体育、旅游农业等密切关联,同时其发展形式也是  “一元多用”的,产业链可以进行无限叠加和延伸,任何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都可以进行不断地衍生复制。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完全可以在充分结合本土实际情况的同时,借鉴引进或再创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产业链进行系统的开发运作,提速文化发展的产业规模。 

  在进一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发现,当前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受限局面,其关键在于专业性人才匮乏,而人才匮乏的根源则在于整个大的市场氛围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引导并不是特别明晰。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市场角度,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鼓励措施和政策红利并没有很清晰的规定。“做产业要找市场不要找市长”,闫爱平从发展角度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从重要性而言,国家大的方向引导无疑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但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通过接地气的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进而带动整体产业规模的不断成长与成熟,这样才能在发展过程中找到真正阻碍发展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政府则可以通过对产业链的上下游对症下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来源:经济日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