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绿”和“富”如何双赢

09.03.2015  15:00

  农民在泰瑞农牧林场大棚里管理蔬菜。该林场是吕梁市泰化集团在康家岭村流转、租赁周边土地、荒地开发建设的,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左权县莲花岩田源生态园一角。2009年,该县万顺矿产公司利用“四荒”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度假开发。 邢兰富摄

   企业参与“四荒”治理,既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新动力,又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阅读提示

  在我省吕梁、太行山区,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连绵成片,星罗棋布的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来,山区农民治山治水不息,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利益机制收效甚微。近年来,我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调动企业、集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边治理、边开发,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群众。

   吸纳民间资本活跃水保产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小流域承包第一人苗混瞒在河曲县产生,到90年代初全国“四荒”拍卖第一槌在岚县敲响,以及进入新世纪后水保大户的异军突起,一批又一批农民、企业成为 “四荒”的拥有者和治理者。

  琪尔康公司是较早进入 “水保产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在乡宁县承包100多平方公里的 “四荒”,先后投入5亿元进行治理开发,种植发展翅果油树7万多亩,开发生产的翅果油保健品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公司与周边村5000多户农户通过承包管护林地、种植翅果油树实现增收致富。

  与琪尔康公司一样,北京中扶惠邦投资有限公司也念起了“水保经”。该公司在五台县高洪口乡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改造河滩地1000多亩,建设羊舍1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年产3万吨绿色节粮型营养饲料、出栏优质肉羊2万只,带动当地近千户农民生产增收。

  生态就是生产力。几年前,岢岚县中寨沟流域还是沟壑纵横的荒芜山沟,如今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农业庄园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忻州周通煤业集团以土地流转形式,取得中寨沟流域70年的使用权,谋划用5年时间、投资9.4亿元,倾力打造一个集科技农业、生态游憩、环境建设、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庄园。据悉,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创利税5000万元,带动周边1000户农户加盟,年增加农民收入2800余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以承包、购买等各种方式参与治理开发“四荒”的民营水保户达28万户,其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4300多户,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0多亿元,治荒面积超过1200万亩。

  资本有逐利的本能,关键在引导。业内人士指出,“四荒”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仅靠政府投资治理,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制定优惠政策,聚合社会民间资金,共图水保大业,这样对促进水保治理和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坡盖上被子 农民有了票子

  企业治理开发“四荒”,具有治理规模大、投入密度高、治理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等特点,不仅能够快速治理水土流失,还能够有效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数据显示:企业治理开发“四荒”后,周期一般只有3年—4年,比其他形式快1倍,经济效益高2倍—3倍。

  昔日在贫瘠土地里刨坷垃的农民,忽然发现贫瘠地里也能种出“金娃娃”。鲜淼葡萄庄园是由左权县鸿兴鲜淼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公司租赁耕地270亩、荒山荒坡2430亩。目前已建成500亩“威代尔”酿酒葡萄基地和年产210吨冰葡萄酒生产线。庄园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苗木、技术、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建设,产品由庄园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目前种植冰葡萄3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300余农户,户均一亩,年增收8500元。

  在不少地方,农业结构调整时,出现了蔬菜瓜果与粮食种植“争地”的矛盾。繁峙县矿产品有限公司在发展设施农业时,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向“四荒”要地、要效益。

  繁峙县矿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在繁城镇安家山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精心打造土地整理高效农业生态园区。该公司负责人黄卫东介绍,他们计划通过“四荒”治理,走出一条企业转型发展之路、与当地百姓共同富裕之路。目前该公司已整理土地2544亩,新增水浇地1400亩,发展蔬菜大棚1000座,区域内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到7000元。

  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启动以来,我省贫困地区丰富的“四荒”资源,吸引一批企业转型投资。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认为,鼓励、引导企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态建设、产业开发、旅游观光,实现了土地与资本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资源与产业的结合,既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新领域,又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产业商机无限 成长有待扶持

  “水保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不过,企业挺进“四荒”治理开发领域,也并非全是一路欢歌,一些问题依然值得重视。

  比如:“四荒”治理开发难度大,需要投入多,比较效益低;有些地方在承包期内随意变更合同,承包户得不到合理补偿,影响了民营力量承包购买治理开发“四荒”的积极性。再比如:许多“四荒”治理户持续投入很多钱,栽了很多树并已成材,但树木很难变成钱,治理开发进度甚至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大家一致表示,要治理开发好“四荒”,需要完善融资、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记者在与“四荒”治理开发大户交流时发现,资金短缺依旧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搞农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流慢,企业经常遭遇资金短缺难题。”繁峙县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卫东说,涉农项目多数属于高投入、低回报、见利慢的产业,资金短缺严重制约项目的做大做强。他希望,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给与扶持、倾斜,金融部门要尽量放低贷款门槛。

  如何提高 “四荒”治理开发效益,实现“绿”和“”的双赢?大家建议,“四荒”治理开发应享受国家制定的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优惠政策;国家投资的项目,优先支持民营力量治理开发 “四荒”,在财政、金融、技术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过去出台的政策,承包期限最长为50年。下一步,应该参考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尽量延长承包期限,最好为70年或更长。

  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对于进一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的产出率,对于保护、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业内资深人士称,投资“水保产业”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搞“四荒”治理开发:一是一次性投入大;二是回收回报期长;三是需要后期的专业管理。

   相关链接

  “四荒”(包括荒山、荒沟、荒坡、荒滩)治理开发的主要模式:

  一、户包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是一家一户承包或购买治理小流域,治理规模和投资规模都较小,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户包治理小流域的一种主要模式,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矿企转型生态模式。主要是一些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家,将积累的资金用于“四荒”治理开发,企业化经营,规模化治理,资金投入大、治理速度快,是新世纪以来“四荒”治理开发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生态休闲庄园模式。将距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四荒”及部分耕地,以多种方式转让给民间投资人,通过治理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庄园,吸引城市人群休闲旅游观光。

  四、村企股份联合模式。以村镇土地入股、企业资金入股的方式,整合“四荒”及耕地资源,按照公司模式经营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农民参股分红,在园区工作赚取工资。

  五、城郊森林公园模式。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出资治理开发“四荒”,建设城郊森林公园。企业有治理任务,也允许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开发。建军整理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