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精准扶贫搭上“互联网+”快车

25.09.2015  16:12

              9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左权县石匣湖北侧山坡上的葡萄庄园,蓝天白云、绿树青山倒映其中;层层梯田里葡萄架上成串的葡萄透着绿色,格外诱人。这是左权县非公有制企业鸿兴鲜淼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15亿元建设的500亩冰葡萄种植基地、1座葡萄酒庄,可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冰葡萄3000亩,户均增收8000元。
  近年来,左权县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力量,为他们参与产业扶贫搭建平台,不仅为“庄主”们解决了流转土地和资金短缺的难题,也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进入“倒计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山西来说,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已刻不容缓。在今年7月3日召开的第一届山西省互联网大会上,副省长郭迎光在大会上提出的山西要实施“互联网+扶贫”行动计划成为关注亮点。与此同时,省扶贫办提出“互联网+扶贫”新理念,促进“互联网+”应用领域企业与实体经济合作。一场以更高目标、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实施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在三晋大地打响。
   电商扶贫:让市场改变农民的理念和生产方式
  今年7月中旬,我省电商扶贫创业带头人培训班在太原举行,来自平陆、和顺、左权等地的新型经济体负责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180人参训。
  省扶贫办科教站站长赵原介绍,“电商扶贫工程”是全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之一。省扶贫办举办电商扶贫创业带头人培训班,旨在为全省贫困地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贫困群众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引导更多的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电商创业实践。
  同时,省扶贫办分别与乐村淘、太原本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内容是,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两家公司帮助山西贫困地区培养电商带头人,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和平台走向消费者,从而实现优化种植,实现增产创收。
  乐村淘是中国首家村镇O2O电商平台,其商业规划是将中国现有的村镇小卖部进行升级、改造成为乐村淘线下体验店,把优质工业品输入,把优质农产品输出,实现城乡产品和服务快速互通。本草公司是省扶贫办协调发行私募债支持过的扶贫龙头企业,他们也在太原依托体验餐厅做电子商务。
  “可以迅速补上贫困地区农民对电商知识的匮乏这一课。”山西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赵俊超说:“千家万户的农民不可能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贫困地区的农户更不可能迅速掌握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政府的工作就是要给贫困地区嫁接一个农业电商平台,培养一批农村电商人才。”
  省扶贫办和两家公司的合作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互联网+销售”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物流与信息流同步发展的一个业态,它对农产品的改变不仅仅停留在商品性和品牌层面,而且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处深刻地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组织方式的转变。电商扶贫路径的可行性,也在全国很多地区得到了印证。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本土的优秀电商用好的理念去改变我们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习惯、生产习惯、思维习惯,带动我们贫困地区农民与互联网时代同步发展。”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说。
   金融扶贫:投放金融扶贫款“贷”动老乡富起来
  金秋时节,记者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隰县看到,这里万亩果园,浩瀚无边,一处处果园里,果实累累,圈内羊儿成群、体形健硕,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隰县是我省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的示范县,素有“中国金梨之乡”的美称,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的脱贫战略,盯紧金融扶贫项目,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做大金融扶贫蛋糕,着力支持贫困群众实施以梨果业为主的产业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县已发放贷款5508.78万元,涉及贫困户834户,扶贫龙头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2个。
  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截至6月底,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在58个贫困县投放贷款6.4亿元。其中,“富民贷”发放5.08亿元,“强农贷”发放1.32亿元,为贫困农民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去年9月,我省启动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临汾市把加强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招”,突出“有效性”、“针对性”和“普惠性”,切实加大信贷资金投放总量,有效对接贫困群众现实需求。目前全市10个贫困县已全部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存入合作银行金融风险补偿金3850万元,发放“富民贷”和“强农贷”共1.9亿元。另外,全市有323个贫困村设立了互助资金,增加金融“造血”机制,缓解发展融资难题。找到“发力点”,打出“组合拳”。在运行中,各地采取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办法,探索多重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强力推进扶贫信贷,全力“贷”动老乡脱贫致富。目前,58个贫困县均与合作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56个县开设专户。
  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赵俊超表示,如何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金融创新撬动资金杠杆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大力创新推动这项工程,确保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
 
精准扶贫:让大数据为扶贫开发工作发挥作用  
  石拐村是和顺县横岭镇的整村推进项目村,该村利用扶持资金,积极发展肉牛养殖,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稳定的增收途径。如今,全村牛存栏535头,年产值66万元,实现了人均1头牛的目标,仅养牛一项人均纯收入3560元。像石拐村一样,目前在我省有1160个村尝到了“整村推进”扶贫的甜头。
  整村推进是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单元,直接瞄准贫困对象,通过科学规划、集中投入,扶持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的一种扶贫方式。整村推进扶贫方式是创新扶贫机制、实现精准扶贫的最有效的手段。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扶贫方式要求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科学决策来源于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管理”将是精准扶贫看得见、用得上的扶贫管理抓手。这成为我省扶贫办的一个共识。
  由于我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问题就存在许多盲点。
  去年以来,我省采取本人申请、群众评议、张榜公示、审核确认的办法,逐村逐户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贫困村8060个,农村贫困人口282万,理清了贫困家底。
  同时,我省1万余名包村领导干部、2.7万名干部组成9519支工作队,迅速进村驻点成为精准扶贫的“管道”,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脱贫致富路子,开启了精准扶贫的大幕。
  今年4月,省扶贫开发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动员会召开,会议的关键词是“两个高于”和“1555”任务。“两个高于”,即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6年间,我省要确保做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1555”任务,即今年新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培训5万名贫困劳动力并实现半年以上稳定就业,实现5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完成50万人口脱贫任务。
  由此,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成为精准扶贫管理的一个新工具。
  
  本报记者 张云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