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创新布局下的5道考题

16.07.2015  11:44

科技创新成为新常态背景下山西经济发展的不二选项,但在固有产业动能的惯性之下,要实现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变轨,我们面临的考验不仅是要有敢于破壁图新的勇气,还须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去直面——

人才队伍建设绝非朝夕之功,科技创新却时不我待。面对人才稀缺、特别是高端人才稀缺的困境,怎么办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差异正是资源驱动与创新驱动之间的本质差异。

目前,全国两院院士山西仅有5人,人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全国245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山西仅有15人,占全国的0.47%;承担国家“863”“973”课题不仅数量少,而且首席专家中本土人才比例偏低;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和自主品牌开发严重依赖引进人才。作为我省唯一一所“211”高校,迄今为止,太原理工大学教师中博士占比为60%多,远远低于发达省份同类学校比例。

不仅科技人才现状难以支撑创新大局,现有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更是转型山西的深层忧虑。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吕明曾做过一个小样本的调研,该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都去了北上广、深圳以及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我省用了很大的资源与精力将这些人培养到二十五六岁,可是,在他们要产生价值时,却多数去了省外。

2009年,我省开始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创新创业的“百人计划”;2012年,“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启动,同时开始着手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时至今日,虽然此项工作不断推进,但与创新驱动的实际需求却相去甚远。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科技开发处处长姜东告诉记者,国家“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实施后,该所引进了一批中端人才,并帮助其争取国家、省科研经费50万元-100万元。这一数字跟沿海省份上千万项目经费相比差距很大,导致科研人员不得不把科研时间分割出来跑关系、拉项目、争资源,很难在科研成果上出成绩。同时,由于科研成果难以就地转化,常有人带上成果远走他乡,屡屡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近5年来,全所36项转化成果中,就有26项流落他乡。

本土人才流失省外,外地人才引进之后又缺乏自身价值实现的环境,怎么办?

近年来,潞安集团煤基多联产项目中很多研发技术国际领先,除了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外,借火点灯、借船出海的人才使用模式则是关键所在。该集团与国内多家具有专业优势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组建合资公司,并进行股权多元化合作,探索核心人才持股机制,让人才理直气壮挣大钱。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潞安集团带给我们的借鉴,人才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方向就是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只有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坚持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才是我省弥补当下人才短板的现实之策。

针对人才之困,太重集团董事长王创民从另一个视角提出建议,他认为,我省高校学科建设应与省内主导产业相结合,建设专业类大学,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工程应用能力强、上手快的优秀毕业生。

专利发明连年增长,成果转化却裹足不前。如何才能打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

十二五”期间,仅仅头两年,我省专利申报数与“十一五”末相比就实现翻番。但与此同时,全省有效发明不足全国总数的1%,发明转化率更是裹足不前,2014年,全省技术交易额为15亿元,仅占全国的0.17%,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在全国始终排在倒数之列。

山西省科技厅发展计划与成果处处长牛青山告诉记者,科研成果有多大的可能被转化,首先看成果本身是否具备创造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前两个要素是检验科研成果是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后一要素是判断成果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目前,我省好多专利成果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科研与经济两层皮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不具备产业化条件。

对此,太原科技大学教授黄庆学认为,要改变科技成果纸上谈兵的局面,首先必须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产出评价人才,从关注专利发明数量向关注创新质量转变,从关注SCI论文获奖的多少向关注解决社会实际需求转变,以此引导青年学者走向生产一线。同时,变革分配机制,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细化科研人员的股权、期权、分红权等实施办法。

专利发明只是成果转化的环节之一,除此之外,中间推广环节与终端生产环节同样缺一不可。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吕明强调,科研成果应用于市场,需要经历市场定位、降低成本、可靠性试验、产品化定型等一系列环节,但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缺乏成果推销的经验和能力,而企业又不愿有投资培育过程,这就造成了许多科研成果无法与企业对接,被束之高阁。所以我省目前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的中间环节亟待强化。

其实山西并非没有这样的环节,只是囿于客观条件所限,有关职能部门很难履行自己的职能。

山西省新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开展全省新技术推广工作,但这样一个属公益范畴的部门,政府没有固定投入,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该中心主任茹世祥坦言,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向生产扩散的重要路径,遵循横向扩散规律,适用技术应用后能够极大地提高区域整体生产力水平。同时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往往伴有市场风险,我省目前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容错机制尚未形成,中试转化基地建设滞后,产、学、研融合程度不深。在这种背景下,新技术推广仅仅靠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要有政策、资金上的引导与支持,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政府推广引导,只有技术推广部门的公益属性得到充分体现,技术推广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技术推广需求的企业或单位往往处于发展初期,资金紧张,而我们作为新技术推广职能部门,迫于自身生存压力,常常只能为稻粱谋,虽然在竭力坚持履行自身职能,但面对很多具备市场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往往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环节,总体上看,我省生产企业创新文化尚未形成,目前,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6%,远远低于全国13.73%的平均水平,全省高新技术企业520家,居中部六省末位。在技术引进方面,只看眼前利益,舍不得投入,随着时间推移,引进的技术逐渐落后,之后就是再引进、再落后。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技术引进阶段,当时,日本对引进的每1美元技术会拿出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传统产业不能丢弃,新兴产业有待扶持。在配置创新链过程中,产业怎么选?钱往哪里投

如何打造创新链,是山西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德国共有6家焦化企业,而我省一个孝义市的焦化企业就不少于6家,但论及企业规模和档次,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数量多、规模小、档次低的产业现状,直接造成科技创新中的“大科研,小作坊”现象。看似门类齐全,但梳理下来却发现,研究方向上重复立项,学科分布不均衡,各课题组各自为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科技创新项目碎片化。

显然,若要创新链顶天立地,前提是提高产业集中度,走规模化、大型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由于从技术到市场演进的周期不断缩短,客观上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对山西而言,一方面,煤、焦、电、铝等传统产业不能丢弃,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亟待培育,权衡之下,今天的选择决定着我省未来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汇集方向,无疑是对山西未来的一次谋篇布局。

针对创新链配置,太钢、太重两大集团负责人均提出,鉴于目前太钢、太重、晋机等山西企业在车轴、车轮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产业链,我省在继续实施煤基低碳产业创新链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把山西打造成我国重要的高速铁路及重载车辆产业基地。

山西省国资委主任朱晓明认为,应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亚宝药业集团董事长任武贤则以“中国医药城”为例,建议我省在顶层设计上,布局3-5个优势产业,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山西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悉,我省创新产业链编写正在进行中,除了7条煤基产业链,目前又增加了7条非煤产业创新链,包括重型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5条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现已凝炼出30多个项目;另外还有一条中医药产业创新链,一条食品产业创新链。

如何高效率进行资金筹集与分配,是成功打造创新链的另一个前题。

据了解,山西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早在2008年就已经设立,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投资方式不明确、操作主体能力不足、投资决策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等问题。如何更有效体现政府的创新意志?怎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表面上是钱的问题,背后却是机制创新问题,创新我省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已经成当务之急。

山西科技基金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李国林表示,由于高风险因素,在科技型企业初始阶段,包括创业投资的民间资本一般都会望而却步,银行类债权资本、产业投资资本进入时机亦不成熟,政府投资便成为资本市场体系中最可依仗的资金来源。所以,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式与力度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省投资结构出现优化趋向,资金投入在煤炭行业开始聚焦,在非煤行业有所增加。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风向标,这一趋向无疑给我省科技创新带来了积极信号。

一边是科学仪器大量闲置,一边是创新主体使用需求日益迫切。资源共享机制靠什么实现

前不久,太原一家科技公司总经理吴敏波非常着急,坐卧不安。他们公司生产的焊接机器人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疲劳测试总是不能达到国际标准,但碍于公司规模有限,本公司根本无力购买相关检测设备。后来经过四处寻访,他终于在省分析科学研究院找到了能够达到检测标准的设备,双方通过租用合作,吴敏波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

像吴敏波这样的需求在山西还有很多。

笔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我省于2005年设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计划,并制定了《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案》,于2006年初正式发布。但截至目前,我省参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只有30家高等院校、78家科研院所和30家企业,共享率远远低于国家40%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总体而言,大量闲置的科学仪器设备与创新主体日益迫切的使用需求,是我省科技创新进程中有待解决的一组突出矛盾。

省科技厅条财处处长张浩林告诉记者,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封闭现象,客观上造成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重复和封闭,资源分配部门化,部门分配利益化,致使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极度低下。由于缺乏互通共享机制,造成大量重复投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科技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边是“待字闺中”,一边是“望眼欲穿”。某个单位拥有的设备,别的单位无法使用,这个单位拥有什么设备,那个单位无法了解,最终导致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重复购置又反过来加重了仪器设备的闲置。

省分科院大型仪器办公室主任邓喜卯分析认为,大型仪器购置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由于经费来源于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单位根据学科发展框架进行购置的大型仪器一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本单位科研人员在最先取得仪器使用权的情况下,往往不自觉地将仪器设备“私有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然,科技资源有待整合盘活,而在这一资源整合盘活过程中,机制统筹与平台建设是当务之急,政府的推手作用不可或缺。

目前,随着山西科技创新城的开工建设,我省科技基础资源一体化、集约化利用已在推进之中。其中,构建创新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已列入科技城的功能目标,届时,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研设施和仪器将被统一纳入网络管理平台,统筹安排,有望实现全省域的开放共享。

万众创新考验着我们的融资体系和政策引导水平。在这一市场行为背后,政府该如何作为

近来,随着我省经济转型步幅加大,小微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以太原为例,目前,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了148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有25家企业申请做众创空间,创客创新创业热情极高,众创空间大量涌现,众创空间、博创空间里已有100家中小微企业入驻。这一群体中年轻人居多,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博士、硕士。

如果说重大科研项目更多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意志,需要财政资金的必要扶持,那么民间大众创新能否茁壮成长,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当地社会的融资体系和政策引导水平。但目前的现实是,我省科技金融发展缓慢,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刚刚起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及天使投资基金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发展局局长邱宇告诉记者,“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里不仅有前半句“创新”,还有后半句“创业”,既要给创新良好的氛围和土壤,也要给创业打造快速孵化的供应链。创客、创业有时很难区分,创客分分钟可能就变成了创业者,但创新到创业不是一个简单的跨越,创新可以玩创意、玩想法,一旦进入到创业阶段,就要求产品要快速实现,企业管理要完善,投融资要到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做的。

太原市波创伟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炎对万众创新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创客创业从技术上可行到在社会上实现,平均时间周期在7年左右。从纳斯达克数据看,从公司成立到上市也平均需要7年至8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周期里,是否有充足的资本去投入、去试错,能否熬得住、扛得起,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并不是所有创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资本支持,可能大部分最终都难以成功。创客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技术、市场、管理、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都可能成为其发展的困扰因素,因此,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十分必要。

据了解,我省晋中、朔州、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等地,都正在谋划以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运作的形式搭建众创空间,同时也有民营资本自行搭建的。对此,李光炎强调,创客们有激情,但他们缺乏实际经验和社会资本,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特别是需要成功创业者传授经验。同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通过结构性减税给予定向扶持。

在美国,至少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目前,我省各地已经出现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创客与投资人对接活动,其间不乏亮点与希望,假以时日,极有可能从这里孵化出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

草根创新的巨大潜能需要制度创新的动能才能加以激活,只要有春雨降临,种子自有破土而出的天性和力量。(贾力军  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