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山西点赞!——记第十届全国网媒山西行采访活动

21.09.2015  08:37

    阅读提示

    9月14日,“美丽山西·中国之源”第十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圆满收官,来自全国41家网络媒体的记者朋友汇聚三晋,领略山西魅力,关注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他们一路走,一路拍,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生花妙笔和新闻智慧,把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山西展示给了全国和全世界的网友,在网络世界里引起广泛关注。

    入秋的太原,暑气渐消,9月8日,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在潇潇秋雨中启动。短短6天时间,来自全国各省市区41家网络媒体的60余名记者行走三晋,先后到访太原、运城、临汾、长治4市,行程1000多公里,参观采访24处人文和自然景观,穿越厚重历史,感受山西文化,推介山西旅游。

    采访团一行虽行程紧凑,但是硕果累累。在网络世界里,本届网媒山西行成为网络热搜词汇,网民与记者们互动热烈,一度在新浪话题社会榜中排名前40。截至13日,共制作新闻专题30个,原创稿件577篇,发表微博3067条、微信500条,各大网站的专题浏览量更是超过了80万次,所发稿件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超过2000次。负责本次采访团一行的省网信办网宣处处长杨建乐表示,这次采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很好地宣传了山西,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美丽山西新形象。

    中国台湾网记者李岳感言:“6天行程虽然短暂,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山西的文化灿烂、景色灿烂,我们为山西点赞!

    这是一次寻根之旅、文化之旅

    “听着古迹的故事,看着古代的建筑,才能真正读懂山西的美。”媒体记者们一行先行到访太原、运城,在晋祠博物馆惊叹于不老泉的传说,在蒙山大佛前感慨蒙山晓月,在盐池探秘国之大宝,在关帝庙感受关公文化,在普救寺聆听“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鹳雀楼远眺黄河,“欲穷千里”。

    此次采访活动主题是“美丽山西·中国之源”,襄汾陶寺遗址成为此行的重中之重。在前往遗址展厅的路上,采访团一行沿着羊肠小路崎岖前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如此神秘”晋商行副总裁冯建林充满好奇地左右瞭望。

    陶寺遗址历史地位的确认,证明了山西是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使尧文化由传说成为信史,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做了最好的注解。

    “原来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华夏根基在此,敬畏油然而生”新浪记者韩军强仔细听取着讲解。欣赏着出土的彩绘龙盘,中国搜索副总裁何春强开玩笑地说:“这就是最早的‘国徽’吧?”站在比英国巨石阵还早500年的古观象台前,法制网记者杨义理感慨:“陶寺遗址不仅在全国具有影响,更在世界范围内意义重大,我们有理由证明自己的5000年历史。

    北方网记者吴宏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古中国就在这里,陶寺遗址,抬头望出去,历史与文化亦远亦近,这里辽阔、安宁,可洗肺、洗心。

    在洪洞大槐树祭祖堂前,记者们深鞠三躬,寻找自己的姓氏牌位,叩拜上香。在听到古移民为了认祖认亲而把小脚趾割为两瓣的故事后,环球时报在线记者张冬艳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的小脚趾就是两瓣的,所以我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中青网记者王再文表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这里是“”,这里是“”、这里有“”。河北新闻网记者宋瑶在新浪“全国网媒山西行”话题中,写下:“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晋国博物馆陈列着出土的晋国国君墓葬,珍贵文物馆藏500余件。进入车马坑展厅,人群瞬间沸腾了,大家睁圆着眼睛,“长枪短炮”齐上阵。“山西原来还有如此壮观的地下墓葬群,太不可思议了。”天山网记者张棋兴奋地说道。“此坑比秦兵马俑早600多年,震撼!”中国搜索副总裁何春强直言“醉了”。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省委宣传部特意安排了一次红色之旅。采访团走进武乡八路军纪念馆,重温烽火战争的岁月,感受山西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观看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战马嘶鸣、黄河咆哮,不少记者热泪盈眶,何春强起立鼓掌:“向革命前辈们致敬,向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的太行山老区人民致敬!”法制网记者杨义理即兴创作《问强盗》抒发内心愤慨:“如今我国富民强,万民同心,军威神威,壮我国威,尔若强盗野心,片甲不留。

    文博会晋风晋韵,为山西变化欢呼喝彩

    采访团此行正值我省第二届文博会开展时期,行程第二天,采访团走进文博会展厅,实地参观和采访了文博会的举办情况,记者们及时将稿件发到所属各大网站,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引起了网络上的热烈讨论。

    新浪网记者韩军强在文章中称赞文博会是一次“精彩的文化盛宴”,他说:“文博会赋予了了解山西的一个新角度,都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只有置身于此才能亲切感受。”西部网记者谢珊簇拥在人群中,绕着展厅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在《表里山河》前巧遇作者,兴奋地合影留念:“《表里山河》实在很长,只能拍到局部,我还看到了热闹的上党八音会,山西文博会很震撼,晋善晋美!”

    新华网记者王俊玲驻足在精美的根雕前仔细欣赏着,并形象地表示山西文化“灵气逼人”。在美术馆分展区,国际在线记者尉逸超听完讲解员的介绍后,竖起了大拇指:“文博会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三晋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斐然的艺术成就。”中国日报记者雷蕾拿出手机,给网民来了一次现场文字直播,随后发表长文“山西文博会开幕,解析晋文化精粹”。

    文博会极具地方特色的场馆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中国搜索记者在晋中展厅的手工织品展览台前留步感言:“这些小时候妈妈们的家务活,俨然成为了民间艺人的艺术品,显得稀缺。民间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宣传保护与传承。

    文博会的盛况引得采访团记者啧啧称赞。而山西随处可见的变化,更是让记者们坦言不虚此行,看到了山西的新形象和新变化。

    太原的民生之举,让来自中国搜索的记者何春强记忆犹新,他说在太原随处可见黄绿相间的公共自行车,他采访了一位管理师傅,当得知数量如此庞大的公共自行车每天都会定点清洁维修时,他在微信上感慨道:“一项惠民工程真正落地,确切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的治理水平。

    中安在线记者陈娉娉是第一次来山西,在来之前她认为山西应该是“雾都”,煤炭的开采可能使山西的空气窒息。然而,几天采访下来,一路上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她直呼“想不到”“不可思议”。

    在参观完广胜寺返回的路上,一处写着“三大突破,六大发展”的巨幅宣传广告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当得知它的确切含义后,车上开始热闹起来,大家讨论着山西一年以来的新变化,“山西的塌方式腐败全国都很关注,但作为媒体人,我们更期待看到阵痛后山西的变化,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感受到,风清气正的山西正走在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上。”一位媒体记者这样表示。

    “山西的变化就在眼前,我们为新山西欢呼喝彩!”记者朋友们感言。

    转变的不只是路线,更是新的思路

    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活动在我省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细数历届行程,大多集中于宣传我省的能源大省地位,采访活动主要选择在煤炭大市中展开。而此次山西行活动,省委宣传部首次全部选择了更具文化内涵的晋南地区,采访团辗转各地,无一不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悟根祖文化,探求中华之源。

    “转变的不只是路线,更是新的思路。”晋商行记者冯建林对此表示认同。

    政府的思路在转变。

    在当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优势,将文化旅游列入七大非煤产业的龙头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博会的举办,网媒行的策划,正是展示晋风晋韵的大舞台,是努力发展文化这个“非煤经济”的创新实践。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