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治千里汾河展秀美山川

28.06.2016  11:23

潘军峰

      山西将力争通过5年建设、10年自然修复,共计15年左右的努力,将汾河建设成为三晋腹地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长廊”和经济发展的“富民长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以“兴水增绿”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突出抓好汾河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流域生态十分脆弱,成为了三晋儿女的心中之痛。保护、治理、修复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重现大河旖旎风光,成为全省人民的夙愿。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汾河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山西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汾河治理,尤其是2008年启动的“汾河清水复流工程”,通过全面实施节水治污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束了汾河多年断流的历史,流域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
      2014年以来,按照新时期山西的治水方略和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突出“综合治理、自然修复”的理念,山西确定了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的重大决策,并将其作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纳入“十三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加以推进。2015年7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同年10月8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首批试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按照规划,山西将投资1130亿元,在汾河流域重点实施六大生态修复措施:一是科学配置水土资源,节水优先,高效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是实施“五水济汾”,增加汾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保障修复流域生态有水可用;三是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恢复水域,重建水系;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强化地下水系的保护;五是建立河源和泉源保护区,恢复植被,有效涵养水源;六是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污染防治,实现污水资源化。
      山西将力争通过5年建设、10年自然修复,共计1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汾河流域由“治表”到“治本”、变“输血”为“造血”的转变,在流域内重现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溪水长流、湖光山色的田园风光,使汾河水系重现河畅泉涌、碧波荡漾、鱼鸟翱翔的大河风光,将汾河建设成为三晋腹地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长廊”和经济发展的“富民长廊”。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说(本报记者赵建军 本报通讯员王秀芳整理)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