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三步走”破解水难题

14.03.2016  08:36

河津市僧楼镇马家堡村村民正在浇灌麦田。 魏永平摄

      节约用水  科学治水  严格管水

      【阅读提示】

      众所周知,山西煤长水短,水资源先天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做足做活“水文章”,我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节水用水、科学治水、严格管水为着力点,破解水“”、水“”、水“”、水“”、水“”等突出问题,全力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出路,除了开源,就是节流。相较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但农业用水效率并不高。

      近年来,我省在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效益原则的同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运行模式和节水灌溉技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利用水价杠杆作用,激发农民节水动力。

        统计显示:去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1336万亩;灌溉水利用率由2008年的0.49提高到2015年的0.53,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晋中市是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市,为解决水资源极度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断探索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先后在全市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调产+农户”“研究单位+基地+农户”和“设施农业+农户”等节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农业节水,农民是受益主体。我省健全水权制度,出台鼓励节水的优惠、补偿政策,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让农民由“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

      以运城夹马口灌区为例。灌区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各斗渠的用水户组建成立“斗渠管理委员会”,在用水户当中选举产生“斗长”,对斗渠实施管理。斗渠的产权、使用权都属于该斗渠内的全体用水户,各用水户按分配的定额水量进行灌溉,超用的加价。每立方米水除交纳灌区0.25元水费外,斗管会再增加最高不超过0.05元的维修养护费,用于斗渠日常维护。改革之后,全灌区斗渠防渗率由以前的16%提高到40%,亩次用水量由71立方米降低到56立方米,灌区年节约用水1350万立方米。

      在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推进了水权制度改革,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省用水的宏观指标分配到市县,由县水利局将可用水量分配到村,再由村委会按照耕地面积分配到户,各户按照分配的用水量持卡购水,户与户之间可以进行水权转让。

      以清徐县高花村为例,该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都依靠地下水,改革前由于是“大锅水”,跑冒滴漏严重,全村地下水年开采量高达74万立方米,地下水位以年均1.6米的速度下降。

      科学治水: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省境内山多,由于缺少水利工程,地表水拦不住,每年有2/  3白白流走;黄河水引不来,每年43亿立方米的引黄指标,山西用了不到1/4。

      对症下药定水策,新的治水思路日渐明晰: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通过用水方式转变,实现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让“水瓶颈”变成“水支撑”。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兴水战略,用5年时间建成35项应急水源工程,集中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到“十一五”末,全省水库蓄水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启动了大水网工程,主要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目前,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已全面进入建设攻坚期,今年将陆续建成投入运行。工程建成后,全省总供水量将由63亿立方米提高到91亿立方米。

      禹门口水利枢纽工程,是大水网“两纵十横”规划建设的第八横,也是全省最大的灌区,目前灌溉面积为140万亩。工程实施后,亩均用水量从原来的240立方米/亩减少到191立方米/亩,末级渠系水利用率由0.65提高到0.81,亩均粮食产量由490公斤/亩增加到1050公斤/亩,新增灌溉面积1.25万亩,农业用水保证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业增产增收成效显著,农民水费负担明显降低。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就是百姓之愿!2015年,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这是我省对汾河的第五次大规模治理,总体治理目标是多方投资1300亿元,经过5年的工程建设、10年的自然修复,总计经过15年左右的艰苦努力,使汾河重现昔日大河风光。

      大工程要大投入。2011年至2015年,全省共完成水利投资125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3倍,是我省水利史上资金投入最多、成效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

      严格管水: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

      “十二五”以来,我省在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开源”的同时,明确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作为解决水问题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

      “有形之手”从严管水。按照国务院要求,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我省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明确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和地下水压采量作为对各市的考核指标,全面落实“三条红线”,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束性指标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降幅达38.5%。

      严格管水,不仅要靠行政手段,还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强力推进地下水关井压采和引黄水原水直供、分质供水;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对地表水、引黄水、地下水、再生水、矿井水等5种水差别定价,山西连续三次提高水资源费,其中地下水水资源费是地表水的2倍—3倍,对超采地下水实行惩罚性水价。

      监测显示,全省地下水位连续8年持续回升,太原盆地总体回升15米—20米,晋祠泉系的清徐平泉在断流十余年后重新出流。汾河连续7年不断流、河水长流常清,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严格管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发挥“社会之手”,调动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健全水权制度,限额用水、节奖超罚;加快基层水利体制改革,乡镇水管站再生,让田间工程“有人建、有人管”。目前,全省已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156个,灌溉面积达到529万亩,占到全省水浇地面积的25%。

      北赵引黄工程是我省最大的提黄灌溉工程,2012年3月正式上水试运行。为了加强灌溉管理工作,该灌区结合当地实行,推行了以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为主的灌溉供水管理工作,偿试实行“灌溉服务中心—农民用水协会—农户”的灌溉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悉,目前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05万亩,万荣、临猗两县16.97万人受益。(本报记者  赵建军)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