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打造海绵城市海绵小区 逐步实现大雨不内涝等

20.10.2015  09:56

  一下雨,就看海。城市之困。
  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山西,正在创建“海绵城市”。
  什么概念?《山西青年报》细解。
  名词解释
  如何定义?
  国务院办公厅上述发文明确——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据上述发文——
  2013年开始,国务院就有相关明确要求。
  各有关方面,积极贯彻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此次发文,意在——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
  最大限度
  发文,明确了目标——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2015年起
  发文要求,2015年起——
  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等。
  海绵小区
  发文,详列建设内容,摘要如下。
  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
  改变雨水快排、直排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减轻市政排水系统压力。
  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
  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
  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加强河道系统整治——
  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山西动作 
  山西,已有动作,动作不断。
  6月8日,省政府官网发布《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2015年行动计划》,提出全省今年实施设施提升、城市安居、城中村改造和环境提质“四大工程”。
  就城市防洪排涝,明确提出——
  加快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等重点防洪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
  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和改造。
  全省新增雨水管网600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000公里。
  6月12日下午,省政府召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省长李小鹏出席并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高建民主持。
  省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和太原市、长子县负责人,一一表态。|
  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表态——
  完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秸秆处理、集中供水供气全覆盖工程。
  建设晋阳湖公园、和平公园等30多个城市公园和汾河南部景观三期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70万平米,完成营造林29.07万亩。
  今年力推54个城中村、4.5万户城市棚户区的改造,同步配套水电气暖、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等等。
  国务院办公厅上述发文明确——
  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山西,从省到市,践行。
  比如省城太原,南沙河治理、路改中的雨污水分流等,都在落地推进中。
  海绵城市,让人居更和谐,赞。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