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壶关:精准扶贫“扶”到百姓心坎上

25.09.2015  16:12

              山西长治壶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山多地少,旱多水少,沟多川少,十年九旱,灾害频发”,正因为此,壶关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成为壶关最基本的县情;扶贫,成为该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重点。近年来,壶关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大力推进“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开创了全县精准脱贫、增收富民的新局面。

              进村入户“办实事”

              在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新村,舒适温馨的卧室内摆放着新式衣柜,干净明亮的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等一应俱全,这就是70多岁老人赵文亮的新家。新家东屋改成了一间小卖铺,赵文亮的老伴一边打理着货架,一边和大家伙闲聊。这个时候赵文亮总是念叨:“这么好的生活都是搬迁搬来的啊!”

              两年前,赵文亮一家还住在岭东旧村的三间窑洞里。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在市、县两级大力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赵文亮和山上其他317户农民一起搬下山,搬出了窝棚,住进了孩子上学、出门打工、看病就医都方便的岭东新村。

              岭东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范例,仅仅是壶关县实施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该县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坚持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相结合,探索出台了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为解决新村建设用地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敢想敢干、大胆作为,采取旧村复垦、闲散荒地合理配置等多种方式,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问题;同时多渠道、全方位整合扶贫、发改、公路、民政、城建政策性资金,破解资金筹集难题,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群众负担。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988万元,累计搬迁山区群众6535户、20578人,涉及搬迁12个乡镇、138个行政村和536个自然村,建成移民安置小区72个,完成了5个行政村整体搬迁。今后三年,该县将继续按照“五个结合抓移民,六种模式搞搬迁”模式,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村3600多户、12000多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不仅要让老百姓搬得进,更要过得好。过去的岭东村坐落于壶关县的山沟沟里,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以前村里不通自来水,吃水全靠肩挑,加上村里的壮劳力都出外谋生,吃水就成了全村人的‘老大难’。”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村民们一脸无奈。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岭东村委统一规划、设计、招标,共建设了移民住房96套,同时,配套建设了水、电、路、暖、气、照明、绿化等公用设施,以及便民超市、卫生所、文化大院、健身场所等公用设施。 如今的岭东新村旧貌换新颜,整洁的柏油路、方便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村民们茶余饭后在村里的小广场上散步聊天,好不惬意。

              项目增收“助农富”

              村民们从山上迁到了山下,从窑洞搬进了新居,这对于壶关县委、县政府来说,并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让老百姓生活的环境好起来,还要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

              近年来,壶关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采取政策推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等措施,形成了以旱地西红柿种植、食用菌种植、干果经济林、生猪养殖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了50多个“一村一品”旱地西红柿种植专业村,建成食用菌大棚1400余座,每座食用菌大棚年均纯收入近4万元。

              今年,壶关县实施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涉及紫团饮业、郭氏羊汤、邦仕得制药等7家企业、9个项目,从带动就业、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实行精准帮扶,每年可稳定带动900多户、3000余人增收脱贫;每年投入250-500万元,实施5-10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带动400-800户、1500-3000人精准脱贫。

              同时,壶关县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创新运行体制,积极促进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金融参与的扶贫政策,精准帮扶贫困户“造血”。

              “我原来种了60多亩西红柿,发展形势不错,想再多种点,可资金不足。后来,我从县农商银行贷了25万元,又流转了40多亩地,开始种西红柿、萝卜。”正在大棚里忙活的五龙山乡欢掌底村村民老郑对未来充满信心。

              像老郑这样政府大力协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群众大范围受益的金融贷款项目,在壶关县比比皆是。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底,该县发放小额贷款5075.74万元,涉及农户495户,其中贫困农户168户。同时,积极实施小额信贷和贷款贴息等项目,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每年可稳定脱贫500多户、2000多人,为农户增收致富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干部带头“结穷亲”

              壶关县大河村,位于太行山大峡谷腹地桥上乡,是青龙峡景区所在地,全村216户人家。短短几年,大河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如果没有省旅游局和市检察院这么多年的支持和帮扶,大河村不会发展的这么好。”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道出了本村发生变化的缘由。

              大河村的变化,是山西省、长治市驻壶关扶贫工作队帮扶多年取得成效的其中一例。多年来,省、市扶贫工作队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资金1亿多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肉鸡养殖等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今年,壶关县继续建立“瞄准机制”,积极发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关系,做到“一户一策一干部”精准帮扶,驻村包村每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10—30户不等,每年预算资金约750万元,可脱贫3000户、10000人左右。

              壶关县委办副主任张庆利,今年又有了个新头衔——店上镇山后村 “第一书记”。走马上任第一天,他就来到村里,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组织召开村“两委”、党员大会,针对本村现状展开讨论。会后,他对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分类,列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村子未来的发展规划。

              今年,壶关县精心选派200名优秀机关干部奔赴农村一线担任“第一书记”,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致富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晋位升级。根据安排,该县294个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将全被派驻 “第一书记”,其中,省级选派29名,市级选派69名,县级选派196名。 到最贫困的村庄去,到扶贫攻坚第一线去。“第一书记”针对农村“两委”班子不健全、不团结等问题,提升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政策,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加村集体收入,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因村施策“换穷业”

              “2000年那会儿,家里头穷,游客来旅游,我就给他们做点家常便饭。由于量足、价格便宜,还是农家味,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2003年,我开始经营‘农家乐’。现在,生意越做越大,盖起了三层楼,经营着20间客房,‘农家乐’可供80人同时就餐,去年挣了30多万元。”提起“农家乐”的发展,桥上村金桥客栈老板马小平一脸幸福。

              壶关县积极引导贫困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分类施策、因村施策,大打扶贫“量身定做”牌,为农民栽下了“摇钱树”。仅乡村旅游一项,该县每年投入300万元,在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交通沿线的贫困村,发展农家客栈80家、农家超市100家、“农家乐”餐馆100家,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人穷最怕志短。在以往的扶贫帮困工作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资金、物质帮扶,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实际上,精神面貌改变了,精神状态好了,也就有了战胜贫困的自信。

              乡乡建设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大院,户户都有文化人……壶关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采取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形式,逐步在全县范围建成了功能齐全、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便捷有效的精神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扎实推进“文化低保”工程,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全面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壶关电视台无缝隙全覆盖……无论贫富,无论城乡,让全县人民群众平等均衡地享受文化成果。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我们现在对致富特别有信心,劲头可足了!”一位贫困户的肺腑之言,代表了壶关县所有贫困群众的共同心声。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