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沉陷的土地“整容”

16.06.2014  11:24

      5000多平方公里的煤炭采空区,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除去已经治理的1000多平方公里外,仍有2000多平方公里是亟待治理的沉陷区。在这片面积巨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陷区内,有许多地方是人们有房不能住、有地不能种、有水不能饮和生活难保障的特困区;有1352个村、65.5万人因地质灾害亟待搬迁;有110万人所居危房亟待加固。这就是山西因采煤而造成的土地沉陷区的现状。

      治理!加大力度治理!把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工程,从2014年起到2020年,用7年的时间,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绝不能把危地危房带进未来将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这是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意志。

      于是,在2014年5月29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安居工程“一启动三加快”电视电话会议,副省长郭迎光亲自到会作动员。这次会议所部署的“一启动”,就是正式启动新一轮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由此也拉开了山西为沉陷的土地全面“整容”的大幕。

      那么,这次将用时7年的大规模治理,将怎样起步,如何治理,并将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起步之年,8个乡镇先行试点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也是采煤沉陷灾害最严重的省份。面对繁重的治理任务,这次新一轮的治理工程将从何做起,怎样破题呢?省委、省政府认为,采煤沉陷区治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原有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方式,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实践。于是,我省决定在2014年的起步之年试点先行,然后逐步推进。

      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全省在采煤沉陷受损较为严重的太原古交市嘉乐泉乡、万柏林区王封乡、大同南郊区口泉乡、忻州原平市轩岗镇、阳泉盂县路家村镇、晋中灵石县两渡镇、临汾乡宁县西坡镇、吕梁孝义市柱濮镇等8个乡镇启动试点工作,涉及74个村、1.8万户、4.6万人的治理搬迁任务。

      其中,太原古交市嘉乐泉乡涉及嘉乐泉社区等5个村、1959户、5270人;万柏林区王封乡涉及王封村等15个村、1930户、6176人;大同南郊区口泉乡涉及白洞村等7个村、1745户、4666人;忻州原平市轩岗镇涉及刘家梁村等13个村、6409户、14235人;阳泉盂县路家村镇涉及青崖头村等6个村、1269户、3217人;晋中灵石县两渡镇涉及和家山村等10个村、1040户、2416人;临汾乡宁县西坡镇涉及铁尖村等7个村、853户、2823人;吕梁孝义市柱濮镇涉及贺南沟村等11个村、2639户、7414人。

      这8个乡镇的率先治理,先行先试,就是要为沉陷区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综合治理,生产、生活、环境多管齐下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改革任务重,涉及方面广,不能单一推进,孤军深入,必须将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等通盘考虑,综合治理。具体讲,就是抓好‘五个统筹’。”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把沉陷区治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统筹。具体说,就是把沉陷区治理和大县城、重点镇、新社区、移民村建设相结合。鼓励采煤沉陷区搬迁群众进入大县城、搬入重点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试点镇的落户限制,引导采煤沉陷区农民落户建制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让搬迁群众可自主选择新农合或城居保参保方式。

      把沉陷区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统筹。就是把移民搬迁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结合起来,把废弃地土地整理、撂荒地复垦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结合起来,把新区建设和旧村开发结合起来,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培养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商贸服务、餐饮住宿、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社区服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确保搬迁一片、治理一片,发展一片、兴旺一片。

      把沉陷区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统筹。把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把垃圾、污水处理作为整治的重点。积极支持试点乡镇创建文明卫生村镇,有条件的试点乡镇要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集中清运和处置。支持试点乡镇实施工程式、集中式污水治理,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把沉陷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升相统筹。统筹考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配套建设或完善幼儿园、中小学,方便就近入园、就近上学。科学规划建设卫生院、文化活动场所、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店、通讯、金融等服务设施。

      把沉陷区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筹。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植被。同时,加强沉陷区废弃地治理和环境污染整治,治理村庄公共空间,实现村容村貌整洁。充分利用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推进燃气管网向镇村延伸。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和户用沼气,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

      确保投入,把沉陷区打造成幸福乡村

      治理沉陷区,治理资金的投入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组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治理资金足额到位,我省决定多元化投资,即沉陷区治理资金由国家投资、省级投资、市级配套投资、县级配套投资、企业配套投资和居民个人出资共同构成。对采矿权主体存在的,治理资金主要由企业和政府承担,其比例为:国家40%、省级10%、市级5%、县级5%、企业30%、个人10%;对采矿权主体灭失的,治理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其比例为:国家50%、省级20%、市级10%、县级10%、个人10%。

      在资金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山西计划把沉陷区这一地质灾害区,打造成全省生态环境美、经济发展快、农民幸福多的样板区。也就是把治理过程变为改革的过程,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使之成为乡镇综合改革的先行者;把治理过程变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过程,通过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整治环境恢复生态,绿化美化城镇村庄,实现乡风文明生态美,使之成为美丽宜居乡村的示范者;把治理的过程变成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通过大力培养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园区经济,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开拓者。

      简而言之,通过对沉陷区的治理,使之成为生活美、生态美、家园美、田园美的美丽乡村,农民宜居宜业的幸福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