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县:田野上走来“新农民”

14.05.2015  18:32

    春忙秋忙,绣女下床。

      春天里,田野上,农村妇女挑着百多斤的玉米种子和化肥,在田埂上疾步如飞、追赶太阳,脖子和脸晒得通红,衣裳湿了一大片,头发也像刚洗过一样;

      阡陌间,庄稼汉子抡圆镢头刨坑下种,手上的血泡磨破了,就抓起一把土撒上,便再顾不上管它,被节令追着起早贪黑,种子在身后萌芽,希望在汗水中透亮;

      山梁上,老人和稍大点的娃儿也没闲着,主动当起了“后勤部长”,往地里送水、送饭、送干粮,一派繁忙;……

      4月28日,驱车行进在屯留县的田间巷陌,故乡的各项农事活动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像演电影般一幕一幕。车窗外,大片大片的土地平展展地延伸到了天边,似有犁过的痕迹,却少有老乡劳作的身影。

      “来了?快进家。”正在我满腹狐疑时,车停在了麟绛镇宋庄村一处院落前,从大门口迎出来一个约莫三十来岁的女人。马尾辫、小脚裤、高跟鞋,身材纤瘦,面容姣好,全然不像我印象中农村妇女五大三粗、皮肤黝黑的样子。

      来人叫刘杨芳,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今年只有33岁,可她却经营着一家农机合作社,侍弄着1000多亩土地。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地边在哪,呵呵呵……”说起组建合作社的初衷,刘杨芳快言快语。

      “村里和我一拨儿的,都愿意到城里卖个衣裳、站个柜,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老人们在村里闲喽,坐到一处就访个古,又种不动地。那咋办哩?租出去吧。”热情的刘杨芳,端出了核桃招待我们,一边砸核桃,一边说。

      “‘迈’就和‘迈’爸商量,拖拉机、收割机少说家里也有四五台,守家在地的,要不‘迈’都租下来种吧。”刘杨芳说得一口纯正的屯留方言,她嘴里所说的“迈”就是“我”的意思。

      去年冬天,一听说刘杨芳要组建合作社,乡亲们都跑来打听。“‘迈’顾不上种,你愿意去地里晒,你种吧。”老乡们大都是这个心声。最后一统计,全村300多户,有105户愿意以地入社,有农机的家户还乐意带机入社。如今,合作社拥有各种农机14台,经营着1000多亩土地。

      “以前,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会儿可行不通。就说种子吧,以前是把年时(去年)长得大的玉米留一两穗当种子,现在都得买,要是买了假种子,见一亩地少打好几百斤。今年,合作社和种子公司联合,对土地进行了测土配方,看适合种啥,先种了十来亩试验田,剩余的地还种老品种。要是秋后收成好了,再全面推广。”别看刘杨芳年纪不大,讲起“种植经”来却像个种田的“老把式”。

      “选好种子,再说种。播种时,‘迈都’就安顿农机手慢点操作,快了容易漏种,上不来苗。”刘杨芳又给我们添了一遍茶水,接着说。

      “种完地,只要受得喽,就来公司打工。”原来,刘杨芳的公公是铁匠出身,爱琢磨,自己研制了很多农机具,如青核桃脱皮机、喂料机等,获得了很多国家发明专利,还开了家生产农机具的小公司,在当地很有名气。

      旋耕、播种、施肥,合作社实行农机一体化作业,效率、效益大大提升,农事提前了好几天,在田间地头可不就见不着人了。看来,我记忆中的“春耕图”在屯留县早翻篇了。

      “以后谁来种地?把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手里,统一进行农机化作业,这是未来农村、农业发展的趋势。”刘杨芳的脑子里充溢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想,眼里闪烁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光。

      在上党大地上,田野上走来许多 “刘杨芳”,迎着清晨的阳光,我市农业现代化初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