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山西文博会开幕 文化山西铿锵前行

09.09.2015  22:51
    九月的三晋,迎来第二届文博会。     国外,日本、韩国、波兰、俄罗斯等24个国家的嘉宾莅晋。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悉数参会赴展。省内,省属7大文化产业集团,11个市近千家企业踊跃参展。     金秋9月,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万商云集,盛况空前。     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举办于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省经济迎接大考之际,构筑起文化产品交易流通的大市场,搭建起展示晋风晋韵的大舞台,挖掘传统文化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做好非煤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促进富民强省,文博会将做出创新的实践,交上一份实实在在的答卷。     文博会,关乎文化,也关乎经济。因为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力量,赋予了世人观察山西的一个新角度。 激活令人艳羡的“文化存量”     近来,有一个观点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认同——“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那么,到山西看什么?     山西,太行之西,黄河之东。     当人类告别蒙昧的第一缕曙光划破星空的时候,这块古老的土地已然点亮了象征文明的篝火。华夏文明的种粒,就在凝重原色的黄土地下拱动,华夏文明的根脉在奔腾的黄河水中孕育、生长。这里,是根的故乡。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认定,出土在临汾襄汾的陶寺遗址,就是上古时代帝王尧的都城,为尧、舜、禹在山西南部建都的史实予以充分证实。陶寺,尧都,就是中国古文明,古中国的所在地,就在我们山西。 走进山西,近看山西,你会发现,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比山西拥有的煤炭资源更丰富,更具特色。五千年文明给山西留下举世罕见、无与伦比的大批珍贵文物,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5%以上。秦砖汉瓦、唐宋古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15.6万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名不虚传。     全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8座,历史文化名村32个。现存唐代以来的彩塑12000余尊,古戏台2800余座,汉唐至明清寺观和墓葬壁画24000余平方米,现存石窟寺和石刻1100余处,现存历代长城1400余千米。这一切,均高居全国前列。 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3处,名列全国前茅。1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8个单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名列全国第三。以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等四大梆子为龙头的52个地方剧种,占全国总剧种的1/6,位居全国前列。 汾河两岸,一座座以姓氏命名的大院,屋瓦相接,富丽堂皇,连成了覆盖百里的明清建筑群,留下了“勤奋敬业、明礼诚信、长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那篇享誉海内外的《抱愧山西》一文中深深喟叹:“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海内最富!     山西在全国经济结构中曾经占据过这样一个显赫的地位! 近年来,全国多名一流学者、专家来山西考察讲学。历史学家李学勤,考古学家李伯谦,民俗学家冯骥才,作家王蒙、二月河、李存葆,学者单霁翔、周国平、于丹、阎崇年…… 他们留下这样的感言——     “华夏大半部文明史在三晋浓缩,山西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液汁的圣地。”     他们赋上这样的诗篇——     “旭日新上,瞰华夏,巍巍太行吕梁。黄河壶口孕中华,两岸槐树人家。尧舜大禹,关公司马,千古美名扬。杏花醇香,五台佛地霞光。”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华北抗战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和三个主力师所在地,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都发生在山西。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吕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这就是我们大山西,这就是三晋大地无以伦比、得天独厚的“文化存量”,这就是独特的山西历史文明。与其他地域文明相比,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灿烂文明,创造了丰富厚重、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为今天的山西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存量”。 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们汲取智慧和勇气,续写辉煌的担当和动力,创造灿烂明天的强大精神力量。 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弘扬山西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三个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三晋优秀的法治文化,就是要把其中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精神融入法治山西建设之中;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就是要弘扬狄仁杰、司马光、于成龙、陈廷敬等山西历史上的清官、好官勤勉务实、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精神,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下,学习借鉴我省历史上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举措,推进我省从严治党、廉洁发展;  继承和弘扬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就是要弘扬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山西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气贯长虹的革命老区精神,激励今天的我们攻坚克难、一往无前、革弊立新、激浊扬清。     目前,将弘扬我省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同弘扬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激发和凝聚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励精图治、富民强省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三晋大地的主旋律,深入人心。 创造巨大的“文化增量”     当今世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竞争,不仅是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更是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深厚丰富的文化存量,是创造文化增量的资源和条件,但不是唯一。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水平,关键是看其能否有自我创新的体制机制和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活力的释放,山西“立”起了全新的文化格局,正在创造着崭新的“文化增量”。 “文化增量”,体现在文化事业中。“文化惠民在三晋”活动持续开展,文艺院团送欢乐下基层,深入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慰问演出。爱心接力、润物无声、快乐生活、美丽三晋、幸福使者等10项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优惠服务、共建服务。全省开展各类服务5万余次。山西大剧院“长风之夜”,太原工人文化宫“周二剧场”成为亮丽的文化惠民品牌。省图书馆“文源讲坛”持续开展公益讲座,听众逾百万之众。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为盲人上门送书,放映无障碍优秀电影,对残疾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进行免费培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     “文化增量”,呈现在文化产业中。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25%以上,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全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7家。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在京发布201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中国文化消费指数,山西文化消费满意度得96.2分,超越京津,排名第一。在其公布的各项指数中,山西文化驱动力指数位居第五,文化消费水平指数排名第五,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排名第七。我省连续10年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借助国内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为企业搭台,推介项目和产品。今年5月深圳文博会,我省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项目推介会,11个市及省属7大文化产业集团向海内外客商推介重点项目共113个,80余种文化产品与国内外客商洽谈对接,达成诸多合作意向,签约176亿元。 “文化增量”,显现于文化精品创作中。2014年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舞剧《粉墨春秋》、电视剧《幸福生活万年长》、动画片《终极大冒险》、广播剧《种树人》,图书《少年的荣耀》等我省5部原创作品上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弘扬“三个文化”,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山西演艺集团组织创作的一批重点剧目,全新出炉。京剧《陈廷敬》、话剧《生命如歌》、儿童剧《红星杨》、晋剧《红高粱》和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等已经首演,观众好评如潮。音乐剧《火花》、晋剧《于成龙》和舞剧《吕梁英雄传》等正在紧锣密鼓地创排中。今年10月,我省10台新创剧目即将进京展演。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8月21日,山西影视集团拍摄的电视剧《黄河在咆哮》登陆CCTV1黄金强档首播。我省著名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作家,也是中国科幻作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为山西文学和中国文学赢得了荣誉。     一个个数字,一部部作品,显示的是文化的实力与竞争力,同时,昭示了山西崭新的文化发展路径:山西文化的实力与影响力,不断激活原有的文化资源,而且,在新鲜生动的文化创造中绽放异彩。 启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和重大部署。应该看到,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首先是传统特色产业有基础、有文化,但小、散、弱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还没有真正做到像重视煤炭产业那样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作为直接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富民产业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再次,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型产业十分薄弱,推动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任务艰巨,迫在眉睫。 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如何升级?如何弘扬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独特优质的自然风光,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如何将传统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非煤产业,加快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六大发展”,做好两篇大文章,加快发展非煤产业,并且将文化旅游业列入七大非煤产业的龙头产业。省政府设立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山西省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从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项目落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建设项目。全省制定出台多项具体政策,支持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扶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举办第二届山西文博会,对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至少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有利于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文博会的聚气、聚势、聚资金的效应,吸引优秀文化人才、集聚文化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在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市场中,尤其是那些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小微企业,可以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培育技术、品牌、质量等核心竞争的新优势,推动传统特色产业率先转型。二是有利于形成产业发展升级提速的新平台。文博会为项目发布、项目签约、招商融资等搭建了展示、交流、交易、合作的高端平台,兼具了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行业、跨地区合作重组的双重效应。三是有利于引进一批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项目,进一步提升文化晋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本着“继承、创新、提升”的原则,第二届山西文博会力争实现六个创新:一是采取授权运营的方式。委托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承办方进行全程运营,探索市场运行新路径。二是走“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办展之路。制定高标准准入规则,保证文博会质量,并将文博会打造成品位高雅、群众参与性强、喜闻乐见的惠民文化展会。三是扩大展会规模。除煤炭交易中心会展中心室内3.6万平方米的主会场外,借鉴国内其它文博会成功经验,开设分会场,组织省内外更多参展商参与文博会。四是延长展会时间。在首届文博会5天的基础上延长2天,本届文博会会期延至7天,让参展的项目能够更好地展示交流,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山西文化的魅力和最新成果。五是实现“互联网+”“金融+”。扩大文化拓展平台,扩大文化交易平台,扩大文化融资平台。文博会将同步实现网上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文博会。六是实现节俭办会,绿色办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文博会将进一步精减流程,降低成本,压缩开支,大力倡导网上交流,网上展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文博会,新常态,新作为。     “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     文化、经济、科技,在这里交融激荡;生命力、创造力、竞争力、爆发力,在这里竞相迸发。     文化润泽经济,让经济发展更加有质量;经济反哺文化,让文化创造更加繁盛。     文化强,则山西强。     文化扬帆,经贸起航!     本报记者李晓芳    
二〇二三年第五期“三晋大讲堂”举行
蓝佛安金湘军商黎光出席 项洁作专题报告   太原新闻网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率先转型发展
——锚定“两个基本实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太原篇太原新闻网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韦韬主持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太原新闻网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张新伟主持
研究部署恢复和扩大消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