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育”:带孤残儿童敲开幸福之门

23.03.2015  16:32

 

      虽然小元芬半年前已被一对外籍夫妇领养,在大洋彼岸开始了新生活。但每一提及她,李计龙、韩淑琴夫妇还是忍不住抹眼泪,“那可是个好娃,长得又白又胖又漂亮,全院子里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她的。”这里提到的小元芬,就是曾在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居家养育房”中幸福生活的一个孩子。让孤残儿童享受到家庭式照顾

        李计龙夫妇是我市居家养育模式启动时招募的第一批10对夫妇中的一对。去年4月底,他们来到在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与分配给自己看护的3个孩子共同住进了“居家养育房”。

        “我们是第3家,如家。”韩淑琴笑着说,其余的9家分别是吉家、祥家、意家、幸家、福家、安家、康家、和家、睦家。“现在每家都带着4个孩子,有年龄大一点的,也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这里的工作人员史文峰表示,把普通家庭的夫妻请到福利院与孩子组成家庭一起生活,是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区别于家庭寄养的一种孤残儿童养育新模式,有利于孩子们了解家庭概念,顺利融入家庭,学会与兄弟姐妹相处。

        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毅敏介绍,全院有800多个孩子,在院外寄养的近500人,还有100多个孩子在院内集中供养。开展“居家养育”主要是因为集中供养这种“院舍照顾”模式存在“先天不足”,统一的服务和集体管理很难满足孤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抑制了孤儿个性化成长。其次,院舍里集中生活的孩子,“家”的观念淡薄,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融入社会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最后,由于很难保证同一个工作人员对孤儿持续照顾,因此孤儿很难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

        此外,伴随着福利院孤儿人数不断增加,周边村子寄养孩子的能力趋于饱和,而远离福利院的寄养家庭又不易监管,不能实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有的家庭对寄养孤儿过于溺爱,孩子也对寄养家庭过于依赖,当有人收养这些孤儿时,孩子难以融入收养家庭。

        “‘居家养育’是未来机构养育孤残儿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世界先进儿童福利理念的现实体现,是符合国际儿童福利机构‘去机构化’‘去制度化’,机构小型化、机构家庭化要求的,是符合世界儿童福利合约中提到的‘家庭是儿童最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好的福利’这一理念的。”张毅敏对居家养育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张毅敏坦言,在福利院开展“居家养育”,是因为这里结合了集中供养和家庭寄养的优势,既能依托福利院现有的医疗、特殊教育等资源,给孤儿以专业照料,又能让孩子受到家庭式的照顾,获得家庭成员的角色认知,增进幸福指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稳定的感情依托。不是亲生胜亲生,家里家外一家亲

        这些“居家养育房”,有两个卧室以及客厅、厨房和卫生间,并配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床、书柜、衣柜等家电和家具。招募的夫妇长期住在这里,充当孩子们的“爸爸和妈妈”,并负责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卫元芬、韩康简和韩元允,是来福利院后首次分给我家的孩子,但是现在小元芬去了美国,小康简去了朔州……”,韩淑琴边说边拿出孩子的照片细细抚摸,看得出来,她对这些孩子有很深的感情。

        为了抚育好孩子们,李计龙夫妇没少下功夫,半夜起来喂两次奶、陪孩子们去医院诊疗、带孩子出去踏青玩耍、给孩子买零食玩具……只要是亲生父母能为孩子做的事情,这对中年夫妻都会身体力行、用心去做。

        “不瞒你说,我和我家老头在吕梁种地,一年到头挺累,还赚不上几个钱,来这里带孩子的初衷是为了挣钱”,韩淑琴表示,刚刚来福利院的日子里,真的很不适应,半夜老醒不说,还得给孩子把屎把尿,心里也很烦躁,但和孩子们呆着时间长了,不由地就和孩子们亲了,感觉这就是自己的孩子。

        让李计龙夫妇倾入大量心血的是两岁的小元芬。小元芬脑部长有肿瘤,手指头和脚趾头的总数比正常孩子多六根,不会站立、不会说话,谁看到她都不自觉地摇摇头……甚至有人暗地里劝韩淑琴,赶紧去和院里说一说,看看能不能换一个孩子。

        韩淑琴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极其不愿意,“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渴望父母的关爱,我怎能把她往门外推。”

        喂奶、抚慰、教说话,韩淑琴像带自己孩子一样带小元芬。只要对孩子有益的事情,韩淑琴都努力去做,对孩子成长无益的事情,坚决杜绝。李计龙爱抽烟,为了小元芬戒了;小元芬喜欢玩骑大马,夫妇俩轮流让孩子骑在脖子上。在这种关爱的沐浴下,小元芬脸上的笑容一日更比一日多,眼睛也越来越有神采。

2014年夏天,小元芬住进省儿童医院进行脑部肿瘤诊治,李计龙夫妇不离不弃守在她身边一个月。看着孩子脑部开颅做手术,夫妻俩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当着孩子的面,他们笑着给她讲故事,背过孩子,夫妻俩时常暗自流泪。

脑部手术后,紧接着是手部和脚部的畸形矫正。看着小小身躯忍受痛苦,李计龙夫妇寸步不离为小元芬加油鼓劲。

出院后,小元芬的外貌体征基本已与正常孩子无异,但还不会说话和站立,李计龙夫妇就亲手扶着小元芬锻炼腿部力量,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故事给她听……有时候,李计龙夫妇和她说话,她咿咿呀呀作答,但更多时候,她心不在焉、不理不睬。

那是盛夏的一天午后,小元芬用额头抵着韩淑琴做游戏,忽然一抬头叫了一声“妈妈”,随后就是娇羞一笑。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韩淑琴泪流满面。

打开话匣子以后,小元芬的话多得让人吃惊,但说的最多的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幸福来得太过突然,李计龙夫妇还没有认真品味,还未缓过神来,一对外籍夫妇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决定收养小元芬的消息就已经传来。这对异国夫妇表示,在众多孩子中选中小元芬,是被她乐观好动的活泼劲儿所吸引。

有好家庭收养小元芬,李计龙夫妇理应高兴,但看着相处这么久的孩子,心中的酸涩与苦闷却挥之不去,只能抱住小元芬亲了一口又一口。小元芬离开太原那天,李计龙夫妇与外籍夫妇坐在了一起。大家语言不通,可心意相通。看到李计龙夫妇与小元芬依依难舍、默默流泪的模样,对方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并承诺今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李计龙夫妇寄信,附带孩子近照告知其在外的生活情况。

“在福利院,像小元芬这样的孩子很多,通过‘居家养育’,他们得到了以往得不到的爱和关照,在这种亲情的浇灌和抚育下,他们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事实证明,“居家养育”模式是符合太原孤残儿童养育的最佳模式,目前的尝试,为我市社会福利机构未来规模化开展这种养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不是亲生胜亲生,家里家外一家亲。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实施的孤儿养育模式——“居家养育”模式,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亲情,享受了关爱,也让他们懂得了爱的真谛,收效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