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长江“最后一盆清水”

31.03.2016  16:07

      □ 本报记者  郭宏鹏
      □ 本报实习生 温远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昔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歌咏过的和谐景象,为今天的秀美江西留下了绝佳的注脚。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茂密的森林莽莽苍苍,碧绿的江河一泻千里。绿色,是赣鄱大地不变的底色;绿色崛起,是赣鄱大地不变的追求。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全球湖泊保护的标杆

  早在2002年,鄱阳湖就加入了世界生命湖泊网,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很多湖泊面临威胁的情况下,鄱阳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全球湖泊保护的标杆,是一种典范。”全球自然基金会主席玛丽安曾如此评价鄱阳湖。所谓“生命湖泊”,一定要有流动的水体和相对较好的水质,绝不能是一湖死水,鄱阳湖是当之无愧、真正的“生命湖泊”。
  相关资料显示,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来水,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江西“母亲湖”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和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被称为长江“最后一盆清水”。

      立法保护“一湖清水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成为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为保护好鄱阳湖,助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立法先行,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012年5月1日,该省首部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方性法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逐步建立绿色GDP考评机制,提高生态指标考核权重,考核结果将作为当地主要负责人任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汇入鄱阳湖的主要河流,实行行政区界上下游水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交接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将作为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决策,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西省环保厅负责人介绍,该省将生态环境作为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5个一级指标之一,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市县考核体系。
  此外,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首期筹集生态流域补偿资金20.91亿元;积极创新河湖管理保护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河长制”,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和省长鹿心社分别担任省级“总河长”及“副总河长”。
  鹿心社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山江湖工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战略,再到去年启动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已融入了江西经济发展的“血液”之中,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江西一直在路上。
  为此,江西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制定实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环保法规,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去年8月,江西发布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旨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发挥标准在环境保护中的“总开关”作用。
  6年多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带动全省绿色崛起的龙头作用逐步显现。

      鄱阳湖枯水期成“草原

  3月6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鄱阳湖采访时看到,在都昌矶山水域附近湖洲上羊群正在这里低头吃草,附近还停靠有搁浅的船只。在经历罕见冬汛后,鄱阳湖水位转为下降状态,湖洲变成万亩“草原”,不少游人在春意浓浓的绿草上玩耍。
  截至3月6日18时,鄱阳湖水情特点的代表站星子水位为9.85米,低于该站10米枯水点位。据悉,该站历年最高水位20.63m,历年最低水位5.22m,多年平均水位11.54m。
  记者了解到,根据卫星遥感测算,鄱阳湖湖区最大丰水期面积达5100平方公里,容积约300亿立方米。每到冬季枯水期将“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相差几十倍。正是这种时令性的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的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常态,历史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
  “受人类活动、天然降雨径流变化、江湖冲淤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时间延长、枯水季节提前,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樊哲文认为,必须对鄱阳湖进行适当的人工调控,保持生产生活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必要水位,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

      依法打击为发展护航

  “由于开发利用不当,鄱阳湖调蓄洪水功能明显下降,蓄洪能力减少约20%;水质总体状况虽然良好,但局部日趋恶化。”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金斌松博士介绍说,鄱阳湖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湖区和河道无序采砂活动造成了河道下切,大量泥沙被扰乱后成为悬浮颗粒,湖泊中的泥沙由“河床质”状态迅速转化成“悬移质”状态,使得江湖泥沙含量呈现增加趋势。
  尽管一系列地方性环保法规已经出台,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针对湖区实际,江西多次集中开展以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猎杀、非法采砂、违法违规填湖、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鄱阳湖综合整治行动,全力促进湖区社会治安局势总体平稳。此外,依法打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湖霸、港霸、砂霸等恶势力犯罪,深挖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重点化解突出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酿成影响稳定的事端;规范湖区管理,努力实现湖区长治久安……
  实践证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流的生态环境,是江西引以为豪的特色,更是江西的宝贵财富,必须肩负起保护好“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才能为江西科学发展增添更强的后劲,为江西的绿色崛起拓展更大的空间。

来源: 法制日报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