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孩政策催热家政市场 家政就业出现两极分化

18.02.2016  17:21

    新华社福州2月17日专电(记者  宋为伟  陈弘毅)在福州上班的陈女士近日保姆跳槽了。陈女士到处托中介、朋友物色新保姆,仍没找到合适的,这让“家有二宝”的陈女士又累又愁。
  记者走访多家家政中介机构发现,春节后家政市场特别是育儿保姆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记者在福州家家乐家政公司看到,从公司开门营业起,就不断有雇主前来询问保姆,甚至一度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然而,一天下来,前来应聘的保姆只有6人,很快就被人聘走,月工资在4000元上下。
  “70%的雇主都是来找带孩子的阿姨”,有着十多年家政从业经验的方经理介绍,“每年春节后都会出现类似情况,但今年尤其明显。从‘双独两孩’到‘单独两孩’再到现在的‘全面两孩’,不少人家中喜添新丁或即将添丁,对育儿保姆需求增多。
  节后家政行业持续升温的同时,行业内部就业也出现了两极分化。
  家住 福建 省顺昌县埔上镇河墩村的陈美玉,是一位有着近十年月嫂经验的“金牌月嫂”。春节过后,她人还在老家,但工作档期已经排到了年中。
  “最近的订单是这个月下旬的。有些老客户的单子不好拒绝,就介绍给同村水平差不多的其他月嫂。”陈美玉说。
  相比之下,来自 江西 贵溪农村的夏阿姨在大年初五就回到了福州。55岁的她每天都跑家政公司求职,大年初九终于找到了一份做家务的工作,报酬比月嫂低不少。
  “并不是所有保姆都能胜任育儿工作,除了年轻体力充沛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方经理说。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乏心急如焚、见人就雇的消费者,也有在一次次面试中失意而归的求职者。
  福州市家庭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林桂辉坦言,近年来家政行业市场需求旺盛,但投诉和纠纷也不断。供求双方对自身需求、能力的错误定位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是导致投诉和纠纷的根本原因。
  林桂辉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家政员时,应从自身需求、对方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盲目凑合;家政员要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以及对收入的期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学习,切不可工资向上看、自我要求向下看。